导游词网 - 导游词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正文

无锡东林书院导游词

无锡东林书院导游词

书院简介

东林书院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更因明末东林党事件闻名遐迩。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兴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曾进行全面整修。1982年、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XXXX年至XXXX年,无锡市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书院占地面积13000㎡,建筑面积2800㎡,院内粉墙黛瓦,碧水滢滢,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东林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胸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已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东林书院虽一席片壤,但它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东林先贤为官清廉、讲学风、讲正气、躬行实践、锐意图新及热忱的爱国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延绵四百余年而生生不息,万世流芳。 


历史沿革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故学者称其为龟山先生。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著名理学家。也是“道南”系理学传播大师和重要关键人物,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 


杨时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还将乐故里,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杨时十分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代无锡地方学者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左偏处建有东林庵。到明洪武初年,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200余年间,其地沦为僧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罢免官职后,回到家乡研究传统文化,一直以文会友,探索理学。因讲学需要,所以积极上呈地方官府,请求在杨时讲学原址修复东林书院。经地方官批准同意后,明代东林书院重新修复一事于万历三十二年四月正式举行,修复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至同年九月工程顺利告竣。明代重新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 


明代东林书院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建有祭祀建筑——道南祠等,右边为讲学建筑。另外还有藏书及生活用房等。整座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些知名学者,就在东林书院内聚徒讲学。他们亲自审订了东林会规与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东林讲学内容,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历代儒、释、道及有关哲学、文学、史学等各家学派思想。目的主要在于弘扬儒学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末流思潮进行了有力辩驳。 


由于东林讲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拨乱反正的巨大作用,因此,引起朝野士大夫及远近缙绅学者的一致推崇仰慕。他们在讲习之际,往往间或议及朝政,裁量人物。当时朝野之士钦慕其风,多遥相应和,全国各地学者,有的跋涉千里,争相前至东林参加会讲。因此,东林名声大著,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一大区会和全国学人探讨理学传统文化思想以利经邦治世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 


顾宪成于万历四十年病逝后,接任书院山长一席者为高攀龙。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柄,弄权乱政。为了廓清吏治,振兴国家,与东林讲学有联系或学术观点相同、政见一致的广大朝野官员,对阉党的祸国殃民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魏忠贤等阉党一伙被揭露后,内心并不服罪,相反,气焰更加嚣张,他们残忍狠毒,采用栽赃陷害等种种卑劣手法与伎俩,将朝野与东林讲学者有联系的一大批正直官员统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无情打击,残酷迫害。并大兴冤狱,以“东林”为口实,向全国颁示309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通缉。还编造各种黑名册,如《东林籍贯录》《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不一而足。借以陷害正人,以泄私愤。并罗织蔓引,企图一网打尽。大批东林人士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 


由于朝中激烈党争,进而迁怒累及无锡东林书院。天启五年(1625年),阉党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其实首先意在东林。同年,东林书院主要建筑依庸堂先被拆毁。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魏忠贤又责令将“苏、常等处私造书院尽行拆毁,刻期回奏”,并以“邸报”形式发布,传檄严令执行。无锡知县吴大朴接令,立即来到东林书院,实地监督执行拆毁之事。差役当场坐提易价,仓促变卖,并详细登录领买者名姓、物料名称、数量、银额等,同时备文画册,画押具结,作为题解凭证,以便 “星驰”上报。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旬,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已被全部拆毁。书院院田200亩、书院所占16亩院田等,也经差役现场实际变卖,共折得白银600余两。书院左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是用以表彰纪念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东林书院被严令限期全部拆毁后,全国各地大批东林党人士惨遭迫害,其社会影响面广,波及范围大,株连甚众,而且由此引发国内多起重大民变。如武昌、山东、苏州、常州等地都曾先后发生。这就是震动明末中国史坛的迫害东林党人的重大事件。 


明崇祯帝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后,立即惩处阉党,为东林蒙冤诸人平反昭雪。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下诏提学官将各地书院宜表彰者尽行修复。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吴桂林得到诏旨后,格外高兴,独自捐资,在东林书院荒废旧址上首先恢复修建了丽泽堂三间,修复了院前门墙,题书院门额曰:“东林精舍”。同时,于丽泽堂左侧建来复斋三间,作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这样,使一度中断的东林讲学诸事又得以恢复。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书院原址多数建筑未获修复,到处茂草丛生,一些后学之人因受条件限制,仰止无地,所以巡抚张国维助公费银100两,指示无锡县会同地方诸绅或建堂,或赎田,对东林书院进行整伤修复。 


清初,东林书院讲学修复仍在继续进行。其中主要学者、山长就是无锡高世泰。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任满回原籍无锡,从此家居。当时他40岁,年富力强,“无日不以东林先绪为已任”。清顺治十年(1653年)之秋,常州郡守宋之普政暇亲临东林书院讲学。当时尚无学舍,于是就在东林遗址上搭盖草棚数间会讲。并向高世泰当面建议说:“此地急宜兴复,后死者不得辞责。”十二年(1655年)春季,高世泰捐资修建了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与丽泽堂等。经高世泰此次修复后,东林书院除依庸堂这一重要主体建筑尚未修复外,其余大部分明末被毁建筑均得到恢复,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这70余年间,在官府重视及地方士绅积极赞助下,东林书院共进行过四次重大修缮。其中康熙二十六(1687年),由无锡高世泰之子高菖生、高芷生兄弟发起,会同里中戚朋友好,并呈报官府后,对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讲堂学舍规制较从前更加完备。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至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由无锡知县徐永信亲自督理经始书院修复之事,经一年时间工程告竣。其中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依庸堂,拆毁80年后,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同时正式修复落成。雍正九年(1731年)春,书院各堂斋等进行重修。凡“栋宇之欹者植之,垣墉之缺者完之,黝垩丹漆之漫漶而剥落者新之”。经此次整修油漆后,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雍正四年(1726年),无锡县东境分出另外析置金匮县。东林书院仅次于城区南北轴线弦河以东,隶属于金匮县管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金匮知县王允谦莅职到任后,即首先捐俸修葺依庸堂及道南祠。次年(1735年),于依庸堂左建时雨斋四楹,又于堂右建寻乐处等。乾隆元年(1736年),再修丽泽堂。乾隆五年(1740年)春,于院内易址重建再得草庐,并恢复门外“观海来游”之石坊。同时,在无锡地方官府及学人的大力支持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无锡许献等人编纂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也正式刊行问世。这是记载东林书院创建始末、兴毁大端及沿革历史、人物轶事、祠祀典仪、会约规条、碑文典藉等项内容的书院专志。它胪列史事详备,体列完整,内容翔实,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东林书院的必读之书和重要文献。 


东林书院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修复后,其讲学、祭祀、藏书建筑及生活用房等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年间形制规模和原来院貌。有些学舍斋室较明代还有增建,如时雨斋、寻乐处等均为清代新增建筑。清代中期,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书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道南祠。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东林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新建东林报功词。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毁于咸丰年间兵火的道南祠。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廖纶出任无锡知县。到任后,曾修复书院,并亲笔为道南祠书匾额。同时,锐意振兴东林讲会之事,曾召集地方士绅学人,大会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并推年长者一人手执《高子遗书》,升座领讲,往往朗诵数百言不等,对学人风励教育影响尤深。东林书院从明末经清代近270余年间,会众讲学之风历代承继,延续不断,这是书院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是值得称颂肯定的。 


清末受西学东渐影响,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进程。按照规定,“因府州县乡邑,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义学、社学为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民国36年(1947年),因东林书院祠宇岁久失修,由吴敬恒、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顾宝琛、邓肇圻、裘维裕、唐文治等30人发起重修,集议恢复明清讲学旧观。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历史上古迹的保护,1956年,东林书院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1994年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XXXX年6月至XXXX年6月,无锡市政府协调搬迁东林小学,并拨专款对东林书院进行全面保护,修缮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建筑,并对西园、东园进行全面环境治理。 


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500㎡,各类展示建筑15余幢,各式匾额楹联40余副,再现书院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自全面修复以来,书院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旅游十八景,国家“AAA”级景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XX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事记 

1、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杨时创建东林书院。 

2、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秋潭在书院旧址左偏处建东林庵。 

3、明正德年间,邵宝在城南保安寺建城南东林书院。 

4、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被罢黜返乡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重修东林书院并聚众讲学期间。 

5、天启五至六年(公元1625-1626年),阉党两下矫旨拆毁东林书院,仅道南祠获存。 

6、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诏复书院。次年,吴桂森独自捐资,建丽泽堂、来复斋及门墙等。 

7、公元1655年,高世泰捐资修建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丽泽堂等。 

8、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依庸堂正式修复落成。 

9、雍正十一年(1733年),无锡许献等人编撰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正式刊行问世。 

10、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 

11、民国36年(1947年),由吴敬恒、唐文治、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等三十余人发起重修东林书院,依庸堂、丽泽堂及亭子、晚翠山房、再得草庐、时雨斋、南国杏坛、道南祠、三公祠等均得到修缮。 

12、1956年,东林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3、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 

14、1993年8月,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文管会、无锡市规划管理局正式划定东林书院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东林书院旧址保护范围:东到解放东路,北到箬叶巷,西至苏家弄,南与原市第二中学相隔之围墙。这一区域即为原书院旧址,作为重点保护区。其上原有其他建筑,按规划逐步搬迁拆除。基建控制地带:南、北、西各自保护范围界址外延30米。10日,举行东林书院修复奠基仪式。 

15、1994年,东林文物保管所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 

16、1994年10月,成功举办全国性“纪念书院重修39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 

17、XXXX年至XXXX年,无锡市政府拨款修缮了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并对书院建筑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和书院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恢复明代原有弓河并挖掘保护原弓河驳岸。 

18、XXXX年7月18日,东林书院与岳麓书院缔结友好书院签约仪式在来复斋举行。 

19、XXXX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长春视察东林书院。 

20、XXXX年10月,成功举办“纪念东林书院重修400周年全国学术活动”并出版论文集。 

21、XXXX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朱增泉中将参观东林书院。 

22、XXXX年1月20日,政协伍卓明副主席一行参观东林书院。 

23、XXXX年4月10日,原中宣部长王忍之及夫人参观东林书院。 

24、XXXX年4月29日, “东林学习讲坛”第一讲由复旦大学葛剑雄主讲“移民与海派文化”。 

25、XXXX年5月1日上午9:00,原中宣部长曾建徽同志一行5人参观书院。 

26、XXXX年5月4日上午9:00,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书院,常务副省长蒋定之、市委书记杨卫泽、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立人陪同。 

27、XXXX年5月7日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葆华参观东林书院。 

28、XXXX年5月8日下午,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及夫人参观东林书院。 

29、XXXX年7月7日,东林学习讲坛第二讲《文化建设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由范建主讲。 

30、XXXX年9月18日,无锡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在东林书院联合举行中秋茶话会,市领导杨卫泽、毛小平、王咏红、韩军、丁卜人、杨惠菊、麻建国等人和军分区副司令员丁瑞方、市政府秘书长林国忠、市政协秘书长周永耕出席茶话会。 

31、XXXX年10月23日下午,东林书院通过省旅游局“国家AAA级景区”验收。 

32、XXXX年4月4日,东林书院与安阳书院缔结友好书院签约仪式在来复斋举行。 

33、XXXX年4月18日,“百名将军看家乡”接待任务,将军及亲属一行100多人参观书院。 

34、XXXX年12月5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一行40多人参观。 

35、XXXX年5月23日上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一行18人参观。 

36、XXXX年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一行参观东林书院。 

37、XXXX年4月25日,前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翰、作协主席张炯参观东林书院。 

38、XXXX年4月28日—5月7日,“油画布上的水乡情——乌克兰功勋艺术大师油画展”在东林书院道南祠举行。乌克兰驻沪总领事安娜·卡尔玛多诺娃出席画展。 


乾隆赐匾“一榜九进士”

在无锡东林书院里,如今珍藏着两块匾额。一块上面写着“六科三解元”,另一块上面写着“一榜九进士”。其实,这两块匾额早先是竖立在无锡学前街学宫前的牌坊左右的,那么因何到了东林书院里呢?这两块牌坊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话的意思是说,无锡这地方人才济济。在六次乡试中,有三人曾中了第一名,在一次会考中无锡就有九人中了进士。京城会考,三年一次,每次只取二三百个进士,无锡一地能在一科中考中九个进士,还不稀奇吗?几百年来,“六科三解元”、“一榜九进士”,一直被无锡人传为佳话,而关于其中的故事,又得从头说起。 


清乾隆年间,一年逢京城会考。皇帝降下圣旨,任命刑部尚书、无锡人秦蕙田为主考大臣。无锡的考生知道以后,一个个高兴得心花怒放。于是你传我,我传你,大家约好一起去找秦蕙田的女婿,喜滋滋地对他说:“这下好了,主考大人是你的老丈人。你赶紧到京城去一趟,打听打听,也好让我们沾点光。”哪知秦蕙田的女婿一听,连连摇头说:“你们不晓得我老丈人的脾气。他秉性耿直、板板六十四,弄得不好,还要给他臭骂一顿。”但是众人不死心,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说,到底把对方给说动了。等同窗好友一走,秦蕙田的女婿马上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便乘船进京去。不到半个月,他来到京城,住进丈人的府上。 


第二天一早,此人就去拜见岳父。这时候秦蕙田正在洗脸,一见女婿便问这次进京有什么事。女婿连忙回答:“小婿是为功名而来。”秦蕙田一听很高兴,鼓励说:“好男儿是该有点志气,现今离考期已近,你得用心攻读,功名才有希望。”女婿叹一口气说:“唉,诗似海,文如洋。叫我从何下手?岳父大人,这次您是主考,可否给小婿指点一二!”秦蕙田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啪地将洗脸巾朝桌上一抛,又端起铜盆,将盆中的洗脸水朝院中“哗啦”一倒,厉声说:“胡说八道!难道连诗文都不愿读,就想得功名?还不回去刻苦攻读!”女婿被骂得耳朵根都红了,只得灰溜溜地回转书房。想想无门路可找,住了两天就回无锡了。 


一到家,那些考生就一个一个地上门来问他可曾探听到什么门道?秦蕙田的女婿直叹气:“什么门道!都是你们出的好主意,害得我被老岳丈骂了一顿。”考生一听,都不作声了。有几个还不甘心,问道:“打是疼,骂是爱。你老岳丈是怎么骂你的?难道一句话都不说?”秦蕙田的女婿被问急了,便将拜见秦蕙田的经过一五一十都讲了出来。最后把秦蕙田倒洗脸水赶他走的事都讲了。众人听完,一个个像泥塑木雕一样,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无话可讲。 


忽然,有位考生一拍大腿说:“有门道!有门道!”众人又是一惊,齐声问:“有什么门道?”“你们想,秦大人把洗脸水朝院子里一倒,我们不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吗?”他这一说,就像谜底被揭晓一样,在场的一个个眉开眼笑,齐声说:“对!对!这里面有门道!”那个考生又说:“虽然是这么猜测了,但考试时还得靠真本事。”在场的考生都齐声地说:“对!”于是,在场的考生回家后更加发愤读书,并勤于习作,相互切磋,暗暗地作准备。 


几个月后,各地考生都进了京城。到了考期,进场一看考题是“鸢飞戾天”四字,与原先猜测的考题比较相近。由于无锡部分考生作了准备,因而答得比较顺利。等到发榜时一看,无锡一地,竟有九名考生中了进士。 


这一来,不少落榜的考生不服气,说主考大人是无锡人,无锡一地中了九名进士,必定有作弊的嫌疑。有几个和秦蕙田不合的大臣,也借此到乾隆皇帝跟前告秦蕙田。乾隆皇帝听了,心想:会考的试题是朕亲定的,要等考试当天才揭晓。怎么会事先就泄露呢?但要使朝内外的人士信服,还得去无锡实地了解那里的读书风气。想罢,便派钦差,立即到无锡去私行察访。 


秦蕙田得到这消息后,虽然自己没作什么亏心事,可也不能使无锡人因为没防备,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他便立即修书一封,派心腹之人,日夜兼程,赶回无锡,送交无锡县令,让他作些准备。 


钦差还没到无锡,无锡县令已接到秦蕙田的手书。他想,一榜九进士,无锡出人才,自己脸上也光彩;万一真的被钦差查出什么名堂,自己当父母官的也要连带倒霉。于是立即和师爷商量好一个办法,连夜叫人赶印书本。第二天一早,就分发到全城百姓手里,不论老少,人手一册。 


几天后,钦差大人乘船接近无锡地面,沿着运河一路过来。当船行到石塘湾时,就听见岸上传来读书声。钦差透过船窗朝岸上一瞟,只见一个放牛郎骑在牛背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大声朗读,心里不觉一阵惊奇。船开进无锡城,读书声也越来越响。钦差听着、看着,心里却是将信将疑:会不会是听到风声,做出样子来给我看的呢?正在寻思着,船已到了西门。钦差便叫在一家豆腐坊旁边的埠头靠岸,随即换上便服,带着几名随从,上岸察访。 


钦差走街串巷,饮酒喝茶,说也奇怪,不管走到哪里,那里都有读书声:挑葱卖菜的,跑堂泡茶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随身都带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念。钦差察访了一天,到处都是读书声,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这时,刮起了大风,天边布满乌云,不多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钦差赶紧回到船上,吃过晚饭就躺在船舱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正想着,突然岸上又传来读书声,仔细一听,读书声是从埠头旁的豆腐坊里传来的。他再也躺不住了,一骨碌爬起来,打算到豆腐坊里去问个清楚。 


钦差敲门进来一看,屋里有母女两人正在磨豆腐。钦差问道:“你们深夜磨豆腐,还一边读书,有什么乐趣呢?”那老妇人说:“念书磨豆腐,省力不觉苦。”钦差又问:“这书本是官府发的,还是你们自己买的?”姑娘回答:“上头发的,自家念的。”钦差又问:“念了可会作诗?”母女俩一齐答道:“作诗不会,对对子还马马虎虎。”钦差一听,马上说:“好,我出个对子让你们对对!”他眼珠一转,随口念出上联:“雨打船篷,风送岸上读书声。”那老妇人一听,连忙对道:“豆腐磨眼,水冲脐下白石浆。”钦差点了点头,又出了一条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姑娘立即答道:“推磨、拉磨、手拗磨,磨磨出浆。”


钦差一听,心里不得不佩服。这母女俩尚且有这么好的文采,看来我沿途看到无锡人的读书情景不是假的。有这么好的读书风气,一榜九进士也是靠的真本事。于是他告别母女俩,回到船上。第二天,钦差就吩咐开船回京去了。乾隆皇帝听了钦差察访的结果,心里也十分高兴。马上下圣旨,嘉奖无锡县令,还钦赐两块匾额,一块写的是“六科三解元”,另一块写的是“一榜九进士”,让无锡县令竖在无锡学宫的两旁。这是对我们无锡人崇尚读书的一大褒奖。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瞻仰。后来,因城建改造被请进了东林书院,但它们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永远是一块璀璨的丰碑。


相关导游词东林 书院 无锡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相关文章
搜索
导游词热点
导游词最新
苏ICP备2022004632号-5
导游词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