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网 - 导游词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正文

姜堰溱潼古镇导游词

姜堰溱潼古镇导游词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旅游观光。我是讲解员小***,很荣幸有机会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古镇的旅游景点。共同领略这里的人文景观。

古镇溱潼位于泰州、盐城、南通三市交界处,四面环水,河港交汇。登高俯看,就象“九龙朝阙”。我们面前的这条古运河叫“运盐河”。千百年来一直是“盐运”和“漕运”的必经水道,至今仍然舟楫不绝。古镇区面积不大,只有0.54平方公里,乘舟环绕古镇,就象来到了东方的威尼斯水城。

三百万年以来,长江主泓三次流经姜堰南部,古长江的北岸沙堤与淮河、黄河带来的泥沙围成了苏北里下河洼地。八千年前的一场海浸过后,留下了澙湖;随着海岸线的东移, 澙湖演变成残迹湖,在此期间,烟波浩渺的溱湖便逐步形成。溱湖东岸开庄新石器遣址、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南岸单塘河新石器遗址以及大量的麋鹿角化石、亚化石的出土,表明溱湖地区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水环境造就了水文化。大自然的神工造化给古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了解部分)

东观归渔 
溱潼自古临海,水草丰茂,河东岸的村落至今还叫“海滨村”。大海东移以后,留下大片湿地,成了麋鹿、獐麂的乐园。大家也许刚从湿地公园那边游玩过,已经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麋鹿,应该告诉大家的是,这里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麋鹿亚化石出土的报道,因此说,这里才是麋鹿的真正故乡。眼前的这群雕塑,就是我们麋鹿故乡的标志。

水乡溱潼,处处美景。早在宋代就形成了许多知名景点,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孙乔年,写下了“溱湖八景”的诗篇,其中的第一首便是眼前的“东观归渔”,也是我要为大家讲解的第一个景点。东观,是建于后晋的一处道观。和苏州的玄妙观一样,是道士们从事佛事活动的地方。这一带就是当年观庙的旧址。观前的一泓清流,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炊烟袅袅,星光渔火,交相辉映,正如古诗所云: 
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 
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 
终日辛勤的渔翁们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陶然自醉。

由于历史的原因,昔日的道观已不复存在。随着渔耕文化的逐渐衰退,渔舟唱晚的景象也将逐渐远离我们而去,为了保护好这一旅游胜景,抢救文化遗产,在这里建起一座曲廊水亭,名叫“观渔亭”,取意是“观址留芳”和“渔舟唱晚”的两层意思。大家请看,渔亭上方的这块“东观归渔”匾额,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题写的。亭柱上的一幅凤顶格旧联是: “观址留芳,远寺疏钟初夜月;渔舟唱晚,小桥流水夕阳天”。把这里夕阳下的景致描绘的淋漓尽致。

溱湖水除了给予溱潼人丰厚的物质馈赠外,还给了溱潼人聪慧灵秀之气,培育了多少远近闻名的文星武将。请看这座与“东观归渔”彼此响应的“双魁阁”。双魁阁是为纪念清代刘荣庆、刘国庆及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两对弟兄各自创下的辉煌业绩而建造的。溱湖南岸雁子墩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从明到清喧赫乡里达五百年之久。当代的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五院士,真是“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五院士”。古今双魁,为溱湖八景增添了新的辉煌。

溱潼是江苏省的三大锅底洼之一,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水质清纯,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交汇处。这里的水生物质营养丰富,出产的水产品质优味美,品尝后回味无穷。如今这里仍是渔家的乐园,河东就是水产批发市场,闻名全国的"溱湖八鲜"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尤其以麻石铺等品牌为主的鱼饼、虾球更是席上佳肴。相传它的制作工艺早在康乾时期就传入皇宫大内,是御膳房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宴,近年来也常以"家乡菜"的身份,出现在中南海的餐席上,深得中外友人的青睐。

观渔亭至院士居途中 
古镇区现有古建筑六万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两万多平方米,古街巷二十三条。有的以桥为名,有的以水为名,有的以姓氏为名,有的以窑为名,各有底蕴,至今风貌依然。古镇地处小岛,民居以精巧见长。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建筑风格以青砖小瓦,磨檐博山为主体,屋面上饰以淮脊雀尾,“猫头”滴水,再加上木雕砖雕,灰塑堆瓦,装饰点缀、毕肖动人。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XXXX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古镇素有“三十六桥、七十二井”。现存的古桥有“利济桥”、“永安桥”、“古永乐桥”、“月明桥”、“雌”、“雄”桥。“鹿鸣桥”等;现存古井有“浇花井”、“学士井”、“朱氏古井”、“缫丝井”等,至今流水淙淙,清泉汩汩。

镇内寺庙林立,有建于五代的“玄帝观”、“北禅院”;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的“古寿圣寺”、“水云楼”,现存的“绿树禅寺”至今古槐婆娑,梵音不绝。古树名花遍布全镇。唐代国槐虬枝苍劲;宋代山茶繁花似锦;元代黄杨、明代皂荚古意盎然;清代银杏、垂槐各展风姿,尤其是万朵古山花已蜚声海外,有“世界茶花王”之美誉。今天我们参观的主要景点有院士旧居、山茶院、古酒坊、民俗风情馆、绿树禅寺、婚俗馆、高二适故居、水龙局砖瓦馆等景点。(导游图)

镇区的景点,大致分布在原有的私家庭院。由于这里的民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小巷九曲十八弯,最窄处仅可通人,巷端常设共门(春秋时称闳閈)一旦走进,如同进入神秘的时光隧道一样,请大家务必跟随好,以防陷入困境,迷失方向。顺便告诉大家,这里是游客中心,为您提供休闲娱乐、旅游咨询、信息、资料、影音播放;广播服务、物品寄存、失物招领;特殊人群服务,医疗服务;旅游商品、纪念品出售,免费饮用水服务;手机充电、传真、复印、打印;电子导游服务;游程路线、茶座,等多种服务。请大家尽情地游玩好。 
         
院士旧居 
一、大门 
大家所来到的这处宅院,便是当今遥感专家测绘专家李德仁和国防科技领军人物李德毅弟兄院士的旧居。这是一座标准的水乡庭院,门阶硕重,门楣宽厚,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石当,表示当年古宅旧主人的身份高贵。进入大门,迎门处的屏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启的,除了有喜庆大事或者是重要宾客来访时才打开 。门厅内坡水内注,形似斗状,四檐交汇,水不外流。檐下回廊环抱,仰看知天,俯看如井,站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天井”二字的含义。

二、过厅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代民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宅原有房屋80多间,占地2500多平方米,东西各八进,呈中轴线对称,现在开放的只是其中西侧的一部分,共计三十八间半,那么有人会问,怎么会有半间呢?待会儿我再告诉你。院内水池亭台,匠心独具,砖雕灰塑,保存完好,火巷密室令人扑朔迷离。

这座庭院的主人,是院士的高祖父李承霖。李承霖原籍镇江丹徒人,清代道光庚子科的状元,为官清廉,著述很多,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咸丰初年,因为兵乱,避居到这里的。购置了这处在当时就已有百年的老屋。后来又经过不断改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数百年的老屋,历经沧桑,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复制后的李承霖乘坐过的一座绿呢便轿,在今天来说,到是绝对低碳,节能,零排放,环保无极便速的交通工具。

睿园 
穿过大厅,这里便是李家的私家花园。大家请看,前方圆门上的这块砖雕,就会知道这座花园名叫“睿园”。所谓“睿”,就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王安石说过,“睿则思无所不通”。有人会问,这个睿字怎么右边多写了一个“又”字啊?起初我还以为是睿上加睿的意思呢,现在大家可以知道这是睿字的繁体字,难怪现在有些政协委员提出要恢复繁体字呢。总之,聪明不怕多,人人都要多学一点知识,有了高超的智慧,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事实证明,从里走出的有清代状元李承霖,受过民国大总统褒奖的李贞发,和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弟兄院士,他们都走进了世纪的风云,开创了事业的辉煌。

地处水乡的人们,在造园时巧妙地运用了水的优势。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这朝北墙面上的砖雕,它象一把展开的扇面,上写“乐水”两个字。可千万别读成“永乐”噢。老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池塘虽小,还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这里既反映了主人构思的精巧,更汇聚了水乡文化的灵秀,难怪李家弟兄如此优秀。

众所周知,李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旧时每个家族都习惯用堂名来区分宗支,这座小亭取名叫“莲亭”,也是李家"青莲堂"标志性象征,众所周知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号称青莲居士。“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这副楹联充分体现了李氏家学渊博,世代书香的古老家风。

(站在亭中心介绍): 
书香门第,翰墨因缘,就跟对岸的智泉、慧井、玉兰、金桂一样,清流汩汩,馥郁芬芳。正如这副对联上所说的“清泉饮毓秀,壮志乘扶摇”。多年来,莘莘学子接踵而来,饮用了智泉。慧井里的水、都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事业有成,鸿图大展。为李氏故宅增添了许多佳话。

东边的小石桥,玉石栏杆,湖石叠翠,涟漪倒影,大家可在此摄影留念,可以沾沾这里的灵秀之气,把聪明才智带回家。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桥石年久,当心路滑,井深危险,注意安全!拍完了照片,大家可到东西两厢的小卖部尽情购买您喜欢的旅游纪念品。因为我们的旅游线路是不走回头路线的,过了这个点就没有这个店了。

三、院士资料室
迎门的这座红木地屏,是院士的母亲华淑惠老人于XXXX年赠送给家乡的。她在诗中这样写道:“孝德永彰烟没没,故里乡亲乐求索。旧宅重现光和热,权乃家乡好策略。中华腾飞群芳舞,院士兴邦皆手足。传承博导三千行,论坛经释万刃琢。莫道溱潼湖水浅,润笔尽书好学术。”

老人对祖上的荣耀、对家乡的情怀情真意切;对文化兴邦、祖国腾飞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而她把儿女们取得的辉煌业绩,归功于哺育他们成长的家乡之河——溱湖之水。兄弟院士以“文章报国”为己任,以“诗礼传家”为古训,是李家的光荣,也是水乡人民的骄傲!

李德仁,1939年出生于溱潼,世界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北大等近50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Ⅲ委员会主席和第Ⅳ委员会主席。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奠基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的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时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八部、译著一部、编著(主编)七部、论文332篇。

XXXX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医疗救援飞机失事,无法确定准确位置,我们从报纸上知道,是李德仁院士把搜救的范围从50公里缩小到5公里以内,为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这里是他赠送给家乡的部分专著和图片资料。

这是他送给家乡的两套北极科考服装。(未放置)

李德毅,1942年出生于溱潼,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83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在总参工作,少将军衔。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研究开发工作,是我军自动化技术与建设的开拓者,出版过英文专著两本,主编丛书5本,发表论文17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8名,获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际奖。由于他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保密性,许多资料很难取得,请大家谅解。

(东山墙照片)这边是院士母亲和姑母等人的照片资料。这是院士的母亲。XXXX年五月时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华叔惠老人故地重游,这是她在为旧居挥毫题字时的情景。这是2000年她写给孙女李媛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的贺诗。老人诗词修养和书法功底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老人今年已经92岁高龄,思路敏捷,精神矍铄,每年都在儿孙们的陪同下,回来一到两次,以释对家乡的眷恋。

(西山墙照片)这边是院士的堂弟和表兄妹们的照片资料。他们也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下面请随我参观院士旧居的内宅。穿过西过厅,我们来到院士旧居的祖屋,迎面的这条南北向的小巷,叫做"火巷",把祖屋分为东西两院。每院共有四进房屋,分别由厅、堂、照和兜梢内院组成。这里只是西宅的一部分。火巷的功能主要是万一走水,方便救火,其次,它也是家佣通行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下人是不能随便出入大雅之堂的。

四、照厅(三新公司办事处) 
李家是荣家的商业合作伙伴,荣氏集团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等王牌称号,与这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是当年荣氏集团“三新”公司驻溱办事处的旧址。所谓三新,就是无锡的“福新”,南通的“茂新”面粉厂和上海的“申新”纱厂三家联合组成的集团公司。基本垄断了整个粮食和棉纱市场,在当时有着相当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这是当年的招牌和部分办公用品。这种竹制的篾长条叫算筹,是公司的粮棉在买进和卖出时记数的筹码,那时候交通落后,粮食运输,都是船只驳运,上岸下河全靠肩挑人扛,运输工人每过一趟,有专人发给一支筹码,这样一天下来,就可以凭算筹统计出当天运输数量的多少,同时也是工人们结算工资的依据。需要以现金支付的,现大洋就在这钱柜里锁着,为了安全起见,很贵重的东西,暂不对外展现了。(这一句作调节气氛用,讲解时宜轻松。)

那钱柜上象搓衣板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叫“钱板”,它是根据铜板的厚薄,大小尺寸量身定做的,全部放满,每行正好一百个铜板,既准确又方便。其它还有帐箱,斗。斛。秤。样桌粮食行专用的东西,供大家参观。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西侧的小厅是当年接待庄客的地方,用现在的行话讲叫客户单位来宾接待室。

李氏家族是三新集团公司的友好合作伙伴,给溱潼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小小的溱潼,粮行有100多家,一时有“小上海”之称,这是当年地方“六陈公所”(粮行的同业公会)赠送给荣氏集团“荣德兴邦”的纪念品。

李氏家庭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善于接受新的世界潮流。19世纪初,他们除经营李卫记陆陈粮行、钜泰钱庄、通济当典、肇泰油坊、堆栈外,还在苏中地区较早地创办邮电、电力实业,筹办了养正小学、贫民工艺厂等社会事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院士的祖父李子宽先生,就出任溱潼“钜泰”钱庄的总经理;1932年院士的父亲李月如先生供职农业银行职员。这些都已被载入地方金融业史册。

下面我们参观祖屋的正厅。

五、正厅 (“孝德永彰”匾额)
正厅上方高悬的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赠给院士曾祖父李贞发“德孝永彰”的匾额。“德孝永彰”四字充分赞扬了李贞发个人的精神品德。如今虽物是人非,尘封斑驳,却李氏家声仍毫不逊色。 
说起这块匾额,历经劫难,战争年代,被藏在后面的密室里;文革时期这里改为公司仓库,匾额长期垫压在货架底层,才幸免遇难。在我镇开辟旅游事业时,终于获得了新生,回到了原有的位置。

六、“铁瓮”联 
正厅抱竖上楹联写的是:“支传铁瓮家声远,派衍青莲世泽长”“铁瓮城”位于镇江丹徒,三国吴帝所筑,这是借指李氏祖籍所在地;青莲便是大唐诗仙李太白的别号。这副楹联是李院士的姑母李惠芳女士在她八十三岁时所书。

这副楹联书法功底足以说明,李氏家族在读书求知方面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也就是后堂《李氏家训》中所说的“诗书共读,兰桂齐芳”。

七、“ 仁、义 ”联 
“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这副对联制作年代久远,而今却正应合了两位院士名字中的“仁、义”二字。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祖先的安排呢?我们刚才已经看过了他们的业绩介绍。

八、葡萄架 
这棵葡萄牵挂的藤蔓,是院士兄弟当年手植,就象是弟兄院士对故里的不断乡情,累累的硕果是他们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树高千丈离不了根本,院士的成长离不开故土的培育。

九、堂屋 
按照旧的习俗,堂屋是供奉祖先和家神的地方,正中是“福禄寿”三星。根据东厨。西祖的说法。东边为上,应该是灶神爷的位置,由于李家思想比较前卫,换成了家训。这西边是弟兄院士的祖辈们的形象。这是院士的父亲李月如先生的照片。

李氏家训 
现在,我把李氏家训的全部内容给大家解读一遍:
爱我中华           兴我家邦 
少小勤学           车胤孙康 
弦歌雅乐           翰墨传香 
尊师益友           孝德永彰 
和亲睦邻           扶幼尊长 
敬德修业           发愤图强 
女红针黹           娴淑贤良 
诗书共读           兰桂齐芳 
扶贫济困           造福一方 
克勤克俭           家道隆昌

李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氏兄弟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可谓书香门第,家德家声,源远流长。

院士父母照 
悬挂在堂屋东板壁上的这幅院士父母的生活照片,摄于1938年前后,XXXX年华淑惠老人将这幅珍藏了70年的照片赠送给家乡。据李母回忆,这帧照片当年就是在这座房子里拍摄的。大家可根据照片后面的背景,来寻找一下当年他们俩所处的位置。当然,您此刻也可以在这里留个影,等到70年后再来寻找一下今天的感觉。好,就这么敲定!(调节气氛语)

十、东房 
这是李氏祖屋的内室。是李氏先辈居住过的地方。东房间里家具,是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陈设的,这种床叫“滴水”大床,按照我们这一带的传统习俗,习惯把房间叫做“暗房”,在通常情况下,房间里的光线,一般总是比较昏暗的。就连这个天窗,也是为了游客们的参观,后来新开的。

床的四周装有木板,上面有顶板,里面再挂上蚊帐,可见里面已经够暗的了。蚊帐的功能不仅是为了遮挡蚊虫,更大的用途是能够形成较好的私密空间。这还不够,又在床的踏板上,向外加上几道防范措施,和床的工艺一样两边同样有暖板,上面都有顶板和檐板,面前再挂上绣花床幔,有的还装上拉门。显然成了一个大型保险柜了。至于暗到什么程度,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向外伸出的部分叫做“滴水”,大床的名称取决于伸出来架数的多少,有“两滴水”的,还有“三滴水”的。最长的一直延伸到房门口。大床两边的大橱叫高脚“橱柜”,它因脚高腿长而得名,我们这一带空气湿度比较大,这种橱防潮性能很好。下面来看看西房间。

十一、西房 
这边的陈设和东房大有不同,就当时来讲,比较时尚一点。前面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李家与无锡荣氏家庭、著名实业家张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用现在热门话说,就是“招商引资”。荣德生先生曾三次来溱潼,到李家来畅叙友情,洽谈业务。荣德生先生的回忆录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这里曾经是荣德生先生当年下榻过的地方。这是荣宗敬先生像,这是荣德生先生像,是己故的原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伯父和父亲。毛主席曾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十二、密室 
这个密室的设计非常精巧,它是利用前厅和厢房之间的一块间隙,巧妙地将通道出入口处,用墙壁板的形式来加以掩饰,密室长六米六,宽六十六公分,设计的目的是想避开祸患,所以尺寸上就要图个吉利。“六六”大顺嘛!

密室入口以几块木板的自然尺寸为宽度,和周边的壁板巧妙地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区别,整个机关就隐藏在梁下的装饰条里。构思十分精巧。开启时,将这几块掩饰板整体向上推动,待板下方顶端露出坎槽后,再自下而上整体向外逐渐倾斜着抽出。整个密室洞口就展现在眼前。为了向游客展示,我们已经把它打开了。如果将它掩藏起来,简直天衣无缝,很难识辨。李氏主人当年将荣德生先生下榻于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以防不测,便于躲藏嘛。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曾经是进步青年的聚会场所和隐身之处。

大家也许去过扬州的汪氏古宅,他们把密室设计在地板之下,而我们这里地势低湿度大,不太合适。所以呢我们这里把密室设计在墙体的夹层里,既能藏物又能藏人,而且湿度低、空间大。密室的设计是用来隐匿贵重物品的。足以展示了古镇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水乡的古民居特色。

十三、西照壁 
请大家留意这座古宅的建筑风格,这叫做穿堂四进,即照厅、穿堂、堂屋、后书房,以中间一条火巷为轴线分为东宅和西宅两个部分。目前东宅还在协调和修复之中。待修复后欢迎大家再来观光。

好,我们先看看这幅照壁。整个照壁简洁明快,清水墙不加修饰。图案内容由砖雕和灰塑两种手法制成,左边是“鹤鹿同松”,表示松鹤延年,长命百岁;右方是“喜报三元”。图案上是喜鹊、豹和桂圆。

“喜”是喜鹊的第一个字,喜鹊是报喜的吉祥鸟,人们认为喜鹊具有感应预兆的神异本领,(《易卦》称:鹊为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豹取其谐音“报”,有动感。“圆”是桂圆,与“元”谐音,三枚桂圆寓意“三元”。“三元”是指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喜报三元”就是指“金榜题名”。难怪李家出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

迎门的这块砖雕是五福的连体字,四周饰以万字长城线,寓意“万事如意”,连绵不断。当中五福两字连写很为少见。五福也是长寿的象征。(所谓五福是指:“富贵、康宁、长寿、修德、善终”)我们特意拓制了五福纪念品,在这里,大家可以把“五福”带回家!

十四、门额 
走出这个大门,迎面的这条小巷叫“哑巴巷”,大家请看这百年前的门牌,为什么叫“哑巴巷”呢?过去,这条巷子顶端有门,叫“共门”。到了晚上可以关锁。每当夜幕降临,家家门前挂起灯笼,晚上回来,收起灯笼。关锁自家门户。谁是最后收灯笼,谁就负责关锁共用大门的人。形成制度,十分安全。因为这条巷子从来只通北,不通南,所以就起了这个芳名,总比其他三个字要高雅得多。请大家不要把这三个字说出来好吗?大家就不要向南走了。请稍稍留步,仰起头来,看一看这门额上的砖雕,上半部分是一只蝙蝠,口里衔着一枚铜钱,钱中有孔,孔比作眼,全用谐音。所以叫“福在眼前”。

下面是“一善”和“八卦”图案。是取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大成者,以水为德),不拘处下,因势通变,不争而胜”。意思就是说居家选址和做人都要象水那样,甘居下地,不与人争,顺乎自然的良好心态和处世哲学。 
也许有心人会留意这里的转弯角,这叫“左右逢源”“和气生财”,大家也许记得<<弟子规>>中说过:宽转弯,勿触棱",说的是走路转弯的时候角度要大,让出空间,以免措手不及,碰伤棱角,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为了方便行走和东西的搬运,这里的人们总习惯把棱角省去,也叫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吧,由此可见,古镇的先民早就领会“和谐”二字的真意。在沿途拐角的传统民居中,有不少做了这样贴心的处理,大家可以留心看看。

花影清皋(山茶院) 
从院士旧居走出,我们来到了李家的后花园——山茶院。早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就形成了溱潼古八景之一——花影清皋。

目前,全世界有400多个茶花原生品种,我们山茶院内种植有二十几种中外名贵山茶原生品种。每到花季,它们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大家在观赏万朵古山茶的同时,注意欣赏一下这里其他山茶花的风姿。

这是一棵植于宋代的山茶,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XXXX年3月中国茶花协会全体专家相聚这里,对它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该花植于宋代晚期,属华东山茶的园艺品种,名叫‘松子’,古代名称叫‘松塔’,是珍贵的古老品种;该树花开万朵以上,作为华东山茶全国罕见,世界少有,为世界文化遗产”。鉴定中还这样称赞说:“云南丽江万朵茶依山而长,人工造型像宫类宇,华丽无比;溱潼万朵茶傍水而植,自然天成,如松似塔,古韵独具。一南一北,各有千秋,互成胜景。”也就是在鉴定会的当天,从远道慕名而来的云南丽江客人在这里举行两地结为友好姐妹花的仪式。

XXXX年三月六日“首届中国万朵古山茶观赏节”在这里举行,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美国茶花育种专家王大庄先生、国际茶花协会中国分会主席杨守春先生以及专家学者相聚这里,一睹古茶风采。大家一致认为,这棵珍贵的古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人工栽培山茶中树龄最长、基径最大、树干最高、树冠最广、花开最多、地界最北的一棵万朵古茶,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称它为“全球人工栽培茶花之王”,目前已经得到了基尼斯的认证。XXXX年3月,溱潼古山茶又与台湾阳明山的草山红山茶结为“团圆树”。这是戴维斯先生亲手栽下的友谊之花——“美国大红”。

说起这棵古树和这口古井,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南宋末年,离这里百步之遥的北禅院有位了缘小和尚,他凡心未脱,与村女小花姑娘在东汪塘附近井边幽会。两人常倚着井栏亲密私语。时间一长,走漏了风声,小花含羞投井而死,死前与小和尚相约,来世与他仍在井边相会。第二年井边就长出一棵山茶。了缘小和尚承受了严厉处罚,被赶出山门,就在井边搭起一座茅棚,养护这棵茶花。这棵山茶距今已有千余年,历经折磨而愈加苍翠娇艳。清明前后,花开万朵,大红金心,如火如荼。每当星光月夜,俯身石栏,从井底晃动的茶花中有时还能看到了缘和小花的身影。清代孙乔年有诗为证: 
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 
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

四月的万朵古山茶如火如荼,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然而,“满树花开红似火,残血烧红半边天,”的景象毕竟只有一个月的光景,为了留住这美好的时光,我们的摄影师拍下了这幅玉照,专供不是在花开季节的游人们欣赏。大家请随我来资料室参观,(导游人员可根据所陈列资料逐一讲解,)这位是时为国际茶花协会主席的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来这里植树时的情形;这位是原国民党副主席,台湾茶花协会名誉会长邱创焕先生在开幕式式上讲话的照片;这是茶花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场景。在山茶院内大家可以看名花,品名茶,临行时可别忘了和万朵古山茶合个影哦。

西天井过道茶花仙子雕像
小花姑娘的故事成为美好的传说,人们为纪念她,为她塑起这尊茶花仙子像,她花容端秀、衣纹飘逸、手执花枝、步虚凌云,是人格化的神仙,神仙化的人格。各位女士和未婚的男士可以多拜拜茶花仙子,女士越拜越漂亮,青春长驻;未婚的男士也会早日找到心目中的如花美眷。

麻石老街 
老井当院,麻石铺街是古镇民居、街巷的一大特色。刚才我们走过的院士旧居和山茶院内,百步之遥就有智泉、慧井和浇花井,往日的古镇四面环水,处处通河,奇就奇在巷巷有井。可能是当年这里临海,河水不能饮用的缘故吧。麻石老街是古镇的又一大特色,古街以狭窄、弯曲,高低起伏而显得奇特,它宽不及两米,狭窄处只能容纳一人。

眼前的这条老街,古名叫田家巷,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条麻石路面,在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的时期,没有功名人居住在巷内是禁止铺设的。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清代康熙初年巷内的田姓人家一连出了几个举人,才获得如此殊荣。到今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半还是田氏的后裔。

和记糟坊 
麻石老街上的店铺,和其他地方的商店不同,一般都是前店后作,所谓前店后作呢,就是临街前面是店铺,店铺后面是作坊。作坊就是从事简单工业化加工的地方。在商品交换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形成。

溱潼是鱼米之乡,里下河粮油集散地,随之而产生的农幅产品作坊比比皆是,作坊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工艺独特,配方保密,世代传承,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象连璧家的烧饼、丁广家的肉包、钱福大的生姜至今为这里人所称赞。解放前这里有朱家的油坊,陈家的磨坊,范家的糖坊,沈家的粉坊,沿河两岸有上百家之多。 
这里是“和记糟(CAO)坊”。有人会说我又读错字了。

的确,这个字应该读糟(ZAO),酒糟的糟,糟糕的糟。可是,溱潼人就偏偏读成(CAO),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至今无法考证。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这样解释说,开酒坊的老板在酿酒时,忌讳把酒搞糟了,故意把这个字读成(CAO)字。这种说法,不知大家能不能接受?

好了,糟(CAO)字也好,糟(ZAO)字也罢,请随我进来看看,噢咸脆黄豆,花生米,油炸臭干,卤水鸭,都是下酒的好菜。我相信,此时此刻,大凡饮者,没有不想喝几杯的。难怪当年李白在“长安市上酒家眠”,皇帝招见,都不去呢。这种感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所以大多数酒肆门前都挂“太白遗风”的酒幌子呢!溱潼人有喝早酒的习惯,大多数搬运工人,起早装卸粮食,劳动强度大,要借助酒力,冬天天冷,可以借酒驱寒。里面是酿酒的作坊,炉灶,甑子,淘米箩。等专用设备。大家参观。

趁着这个机会,和大家研讨一下有关酒的知识。传说我国的制酒始于夏代。到了商纣王时代,有“酒池肉林”的记载,可见年代久远。酒的酿造质量好坏,关键在于酒曲的品质,曲药由曲母和酒糟合成,北宋时期<<北山酒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酿酒“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由此可见,曲母和酒糟是酿酒必备的东西。过去,我们总习惯把酒坊和糟坊混为一谈,后来知道,如果说曲母称之为酒的母亲,那么酒糟就是酒的爸爸,没有糟坊就没有是酒坊。同时知道了酒糟也不是制酒过程中的副产品。讲得不对,请大家指正。

溱湖的水甘甜,用它酿制出的酒清醇甘冽。这里有现成的酒座,有空时大家可到这里小酌几杯。我们从和氏糟坊店堂里穿过,来到了又一个新的景点-----民俗风情馆。

民俗风情馆 
一、大门外 
民俗风情馆创办于XXXX年,是利用朱氏民居改建的。原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特意为我们题写了门额。

二、朱氏塾馆 
古镇的风情,有水上的欸乃,有窑工的号子,有古刹的梵呗,在这里有时可以听到深巷里的朗朗书声。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崇尚读书,根据史书记载,溱潼历代的进士举人有一百多名。解放初期,还保留有私塾馆十几处,后来逐渐并入学校管理了。这座四合院,是朱家的私家塾馆。是专供朱氏子弟读书的地方。现在成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每逢暑假,还经常有孩子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因此,有人把这里叫做“小小孔子学院”。

旧时的私塾观,按照规定,一般六、七岁的孩子,就要送到这里来接受启蒙教育,所谓启蒙呢,就是开启愚蒙,打开智慧之门。入学之前,首先,要举行开蒙仪式。孩子在家长们的带领下,在孔子像前上香叩头,然后向受课的先生施行跪拜礼,当然还得备一份薄礼,以示对先生的尊重。这朝南的正屋中央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

朱氏的塾馆内,供有朱熹的挂像,不仅是因为是同室宗亲,更主要的是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正屋西边是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和“教子要有义方”的至理名言。

朝北的三间,是学生们读书的地方,桌椅板凳,摆列整齐,墨笔砚纸,一应俱全。大家请看,老师桌子上的那块小木方是做什么的吗?叫“戒尺”,是专门用来责打犯了错的孩子的。南墙上抄录的是《三字经》全文。目前全世界都在掀起中国文化热,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乡,都办起了好几所孔子学院。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朗读:“人之初,性本善”……。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读完全文了。请大家集中一下,参观朱氏古宅。 

三、仪门 
这里是朱氏古宅的仪门,请欣赏门楼上的砖雕艺术。当中一块是“福禄寿”三星高照。底下是“一品当朝”。中间坐的是一品大官,两旁站立的是小吏,公案上摆着的是签筒、“王命”便是权力的象征。北边一块是“高山流水”。讲的是俞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南边一块是“仙人对弈”。讲的是有一樵夫走进了山洞,看见两位仙人下棋,等到出洞时,他的斧柄已经腐烂,所以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

下面中间一块是“衣锦荣归”。主人翁在历尽宦海浮沉以后,垂垂白发,告老还乡。这口井既谐音为“锦绣”的“锦”,又是家园乡井的象征。左右两边分别是渔、樵、耕、读。渔夫撒网;樵夫挑着柴担,跨上拱桥;老农左手扬鞭,右手牵牛,辛勤耕作;书生临窗而读,手不释卷。最上面的四幅是表现过去官宦人家“四时行乐”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最下面的两边,一是鸾凤和鸣,一是鹤鹿同松,头顶上的这块五福捧寿。表示合家欢乐,既有钱有势,又有寿有福。我们也衷心祝愿各位女士、先生福星高照、心想事成。

这种建筑风格叫“干架”,看不见灰缝,块块精磨,平滑如镜。大家不妨摸摸,大家再细看檐口有什么特点?一般房子檐口是木椽子,这里是砖头的,既美观,又防腐,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照壁的砌法和门楼相同,东边砖雕是红灯高悬,“夜战马超”;西边是临江亭关云长“单刀赴会”,当中一块是“古城相会“。虽然张飞、关羽已经面目全非,仍然如同断了臂的维纳斯一样,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想象。

四、大厅(梅花草堂) 
目前全镇尚存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2万多平方米,在形制布局上有单门独院、三间一厨,有合面两进前厅后堂,有穿堂三进,有穿堂五进,合院兜梢等等,更有火巷、密室、照壁、仪门等点缀其间。

溱潼人砌屋讲究磨檐博山、淮脊雀尾。挑选最好的砖头,经过刨光、水磨,达到平整光滑,色质统一,用这样的砖头挑砌出的檐口叫做磨檐。它比木檐美观、便于雕饰,经久牢固。淮脊,淮是水中的一种猛禽,再跟博大的山墙高高翘翘起的雀尾结合起来,装饰屋脊,形成勇猛的气势,据说可以驱邪避祸。

这座朱氏古宅,是我镇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民居,由东大门、南照壁、前大厅、中穿堂、北堂屋前后三进组成。西边有西厢房,西火巷。后面有北大门、小耳房。结构合理,功能齐全。 
目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叫“梅花草堂”大厅,以厅后有梅花而得名,堂上的旧额,是书法大家伊秉绶所书。“东风花信动,人间草堂开”是当代书法名家李昌集先生的作品。

五、博古架 
陈列在大厅两边博古架上的文物,都是溱潼地区出土和收藏的。它是溱潼古镇无声的说明、有形的见证。

麋鹿角,在溱潼地区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陆续发现过许多麋鹿角、麋鹿角化石和半化石。英国学者博艾特和国内学者曹克清通过调查论断,我们这一带是中国麋鹿的最后消失点之一,也就是麋鹿的真正故乡。

这里陈列的汉罐、宋瓶、清青花瓷器以及各种民间用品,请诸位欣赏。大家再请看室内,格扇花窗、券棚、抬梁、屏门。这里是大户人家的厅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专门用来接待男宾的地方。有人要问女宾坐哪?封建社会的女人是不参与社交的,要是来了女宾只得到后堂与女主人相会。有人问丈母娘挑女婿怎么办呢?那里给她安排个地方——屏门缝里偷着瞧。

风情馆后门至绿树院沿途 
当典后巷、(体育巷)绿树院巷 
朱氏古宅的建筑精巧,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目前全镇现存明清建筑两万多平方米,古街巷二十三条,九曲十八弯,有以姓氏命名,如刚才的田家巷、前面的朱家巷、花家巷等等;有以水命名的,有以桥命名的,也有以景点命名的。例如,这条巷子叫做“绿树院”,直接以古刹之名为名。实为罕见。有的巷名还记录了一则传奇的故事、蕴含着喜怒哀乐。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有唐代国槐、宋代山茶、明代黄杨,就连这棵木槿生长在这里也已百年以上;溱湖湿地十里芰荷,芳塘菱花,绿树绕堤,让您心旷神怡。

古镇原是里下河地区粮食集散地,早在清代就有徽商胡姓、王姓、洪姓、方姓四大户来这里经营茶叶、锅席、油漆,给这里带来了经济繁荣。沿河四周粮食行有100多家,金融、典当业也应运而生。这里是当年“通济当典”的旧址,虽然已经剩下一段颓垣,也足以证实古镇的沧桑。 
好,换个话题,大家都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这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兴起,全国有五个地方都在说是他们的故乡,搞得大家都去考证,争论不休。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我们一带流传很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段黄梅戏的“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把董永的籍贯给搬到那边去了。才形成了大家的误导,请让我来告诉大家:我们镇东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村落叫落鹤伦,那里至今有董永庙、董永墓、辞郎河和慕云亭。董永的墓碑上清楚的写着“道光乙未”的字样,足以证明是当年修墓时的实物。比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要早一百多年吧。当年董永路遇七仙女,就是我们这棵老槐树做的媒。这都是美好的传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呵护敬重、烧香磕头,年青人订婚在此合影留念,在老槐树上扣一圈红线,以求婚姻美满、早生儿郎。生子后又来烧香还愿。

绿院垂院 
现在来到的景点,是我们溱潼著名的景点绿院垂槐,两汉时期曾经有两株姐妹古槐,两千多年来历经更生,如凤凰涅槃。现存的这棵古槐,萌生于唐代,距今一千多年,富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有人这样描述: 
溱湖旧院古苍槐,父老传为汉代栽。 
蚁穴南柯多少梦,浑忘花落与花开。

这里所说的蚁穴南柯就是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在大槐树下喝醉了酒,做了一场好梦。到了“大槐安国”,与金枝公主结亲,招为驸马,并委任为“南柯郡太守”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这里。

老人们进入禅寺之前,也都先到槐树脚下祈求健康长寿。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绿树禅寺因古老的传说而富有神奇色彩。据说用这里的“槐仙泉”的水和槐花沏成的槐花茶,饮用以后会延年益寿。大家不妨在这里休憩一会儿,寻找一下当年孙乔年笔下的清景:“频年四季勿衰倾,绿叶纷垂伞盖成,不仅游人堪玩赏,熏蒸炎热好乘阴”。我希望大家在这里留个影,叫做“与槐同寿”,以便回去以后细细地品玩,领略他的佳胜之处,请抓紧时间拍照,以继续下一个游程。

绿树禅寺 
绿树禅寺,原名绿树院,建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禅院以老槐而得名,老槐因禅院而成仙。山门的匾额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茗山长老所写。山门殿东西供奉持密金刚、那罗延金刚,《封神榜》中叫哼哈二将。据说勇猛无比,是庙宇的守护神。

“绿树婆娑,荫庇溱潼多少福,清芬远溢,香弥禅院已千年”。是啊,老槐树和绿树院一直是人们所崇拜和向往的地方,她给溱潼人带来了无边的福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顶礼膜拜,以求福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楞严咒》里的经文,表达了人们对佛祖的虔诚。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居住在须弥山四边,各护一方,即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咤,治国主也叫持国主)、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增长主)、西方广目天王(毗甾博,集语主也叫广目主)、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多闻主),手中各持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弥勒佛: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意为无胜)。袒腹大笑,喜迎各位嘉宾到来。韦驮菩萨,佛教护法神之一。梵语室犍陀。属增长天王,为八大将军之一,又属四天王,为三十二将之首。相传魔王夺佛舍利,被韦驮追回。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483年,佛教始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毗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的意愿是满足众生的一切欲望,清除众生一切病痛。加日光和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

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译音,意思是“无量”,佛家以陀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无量之佛等。加上观音和大势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十八罗汉:佛教称佛的上足弟子为罗汉。释迦牟尼嘱咐十六个弟子,永住此世,济渡众生,称十六罗汉。中国在翻译佛经时,又加上二名,称十八罗汉。所增二人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降龙和伏虎,有人说是广友和玄奘。

佛祖前面的两尊站立的塑像,东侧年长的叫迦叶,西侧年轻的叫阿难,都是释迦佛的弟子。大雄宝殿的后面是朝北的南海观音巨型塑壁,这里人叫海岛。观音踏在鳌鱼头上,以镇住鳌鱼,相传鳌鱼翻身就要地震。

观音本来叫观世音,唐代因为避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传说世间众生受苦时,念诵他的名字,观音菩萨就能听到,立刻赶往解放。观音身旁的两个男孩是善才童子,共拜53位菩萨为师,所以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说;女孩叫龙女,是佛将他变为了男身,才得以立地成佛的。大家再看上方一尊坐像,是释迦佛苦修的情景。梅花鹿献灵芝,猕猴献桃,天王飞天真是人才济济。

上面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这座古刹始建于五代,到了明代曾进行过一次大修。请大家留心注意看柱子下面石础上的龙,你们看看有什么特点。它的下巴特别长,明太祖朱元璋是大下巴,象征天子的龙头雕刻也就沾了光。再看这边的凤,大家数一数,她有五个尾巴,而一般的凤最多四条尾巴,不说大家也知道,这便是朱洪武的大脚娘娘了。大雄宝殿的东边是千手千眼观音殿,西边是三圣殿,两厢是财神殿、关帝殿、客堂、祖堂和延生堂。大家不妨去拜拜,祈求福寿、康宁。

婚俗馆 
这里流传着“老槐为媒”的神话故事,给水乡的婚俗馆频添了几份浪漫情趣。自古以来,人们把儿婚女嫁称为“婚姻大事”。我们汉族人的婚姻,自从周朝定下《周礼》制度后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程序。这六礼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媒、访亲、回信、定婚、通话、迎娶”等六个手续,才能最终完成整个婚姻的全过程。

时至今天,这种习俗在我们周边农村地区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这些陈规旧礼。只是简化了许多。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讲述这婚俗馆中“婚”字的由来。过去的婚字,没能有女字旁。在一本叫做《白虎通义》的书中这样解释的,说过去的婚礼,是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古人选在黄昏时候迎亲,也极富有浪漫色彩。至今,我们这一带仍流传着“穆家堡娶亲,掸(接近、将要的意思)黑儿进门”的歇后语。至于姻字嘛,大概是前世姻缘的意思,由于是儿女之事,后来都加了“女”字旁。大红花轿把新娘子抬回家,拜天地是进入夫家的头等大事,其中包括拜天地、拜祖宗、拜高堂和夫妻对拜等仪式,堂前红烛高照,金喜灿烂,在司仪主持下,喜庆而隆重。

XXXX年中国·溱潼情人节,著名词作家阎肃先生在这里主持开馆仪式,并以形象大使的身份,亲自为10对新人祝福。中央电视台还做了专题报道。这段佳话为我镇婚俗馆留下美好的瞬间。

拜过天地以后,一对新人进入洞房,小俩口并肩而坐,叫“坐富贵”,接受喜娘的祝福,实际是在做新婚知识辅导。这里的一切都要加上“富贵”二字。富贵杌子、富贵碗、富贵筷子、富贵杯,还有富贵肉、富贵鱼,吃下去富贵白头,鱼水和谐。为了早生贵子,新婚前夜要往铺上撒花生、红枣、栗子等等,叫撒喜果。还得叫小男孩往床上尿尿,捅破窗户纸,酒后闹新房等等。这里的婚俗古老纯朴又极富趣味性,哥哥结婚,要让弟弟轧(ya)马(桶)盖,儿子结婚,要把老子抬起来,叫“迎扒灰公”。

好了,酒散人也散了,不要影响小俩口的好事,请大家随我来参观西厢的互动大厅。“我是大红花轿抬回来的”表示明媒正娶,这是过去已婚妇女无尚的光荣和骄傲。迎娶新人的花轿在“六书”(乐队)的唢呐声中颠簸而行,据说是轿夫们有意捉弄新娘的,要是提前给了红包什么的,当然就平稳得多。

这是一顶旧式婚轿,上面用了玻璃,所以叫“亮轿”,如果再配上蜡烛,就叫“灯轿”。启用时在两旁贴上“上花轿千金小姐,下彩舆一品夫人”的对联。这一上一下,在女人的一生中,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请大家注意看这轿子里面,该有一只口袋,里面装满了珠米,还有一柄大(tai)斧,表示“代代富”的意思,可千万别误认为它是新娘的防身武器噢!

现在迎娶新娘的车叫轿车,尽管式样不同,可都同是一个“轿”字,因此说轿车是“轿子”进化的产物。婚轿已成为历史,在这里不管男士和女士,不分已婚和未婚,游客们都可以领略一下坐轿的滋味,享受一次受人抬举的感觉。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些,欢迎你们常来,欣喜之余,别忘记带走这里的一片“欢天喜地”。谢谢大家!

高二适故居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地方是当今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先生的故居。国学大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为故居亲自题写了门额。这是建于民国初年的一座中式小楼,是高二适先生岳父家的一处私家住宅。

1903年高二适先生(字锡潢)出生在离这里5公里处,一个叫做小甸址的村庄。1923年与我镇乾泰昌百货店老板的女儿朱凤子结为伉俪。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说,就是我们溱潼的女婿。婚后,高二适经常在岳父家小住。白天,他足不出户,在小楼上闭门读书,当窗临池;晚上相陪他做私塾先生的岳父,诗酒唱和,研读经史。是一对令人羡慕的诗文翁婿。

1931年先生因病休学,就住在这里养病,在这期间他拜识了韩紫石(时任国民政府江苏省省长)。1935年他受岭南画家陈树人之邀,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工作,有幸结识了章士钊先生,成为他的终生恩师。章士钊自号孤桐老人,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景仰,高二适曾在此处栽下一棵梧桐树,在故居整修时,我们也按照当年的位置补种了这棵孤桐。注:(章士钊(1882-1973)湖南长沙人,字行严,清代末年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任北大教授,1949年为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谈判失败后留居北京,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把妻儿老小寄养在岳父家,只身随国民党政府去了四川,从此乡音久隔。“却问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抗战胜利后,先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回乡途中吟诵了一首题为《北归秦潼道上闻子规》的名篇,诗中这样写道:“出蜀稀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秦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战乱之害,流离之苦,凄侧动人;思乡之情,还乡之感,跃然纸上!这是高先生的亲笔手书。

下面请随我上楼来参观高先生住过的卧室和书房。由于这里是私家住宅,所以楼道狭窄,楼梯较陡,上楼时请大家看准踏步,拉好扶手,缓步攀登!高二适先生南京的故居叫“草圣斋”。我们现在所登临的这座小楼,名叫“子规楼”,它是根据高先生“秦潼道上闻子规”的诗意而得名的,现已是市级文保单位。楼上的这块匾额是由书法名家、高二适纪念馆馆长郁胜天题写。

高二适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这与他的勤奋执着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搞书法艺术非纸成堆,墨成山,是见不到功效的。这是先生当年使用过的书案,是苦练书法,“纸堆成冢”的历史见证。也是培育他成为“当今草圣”的成功摇篮。

大家请看,东板壁上的字画叫“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是行书字体的法帖。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由王羲之做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的情景。神龙兰亭本共28行,324个字。这个作品后来到了唐太宗手里,他命人钩摹,分送给亲贵近臣。唐太宗死后,把真迹带到棺材里殉葬了。因此,当今传世的都是当时的临摹本。这楼上的东房间是先生当年的寝室。许多东西是他们家人赠送给这里的原件。

高二适是章士钊先生的高足,这是章先生写给高二适的手书,他曾经样评价他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先生一生藏书很多,西房是他当年的书房,原有的4000册藏书都在战火中散失了。后来的3500册碑帖书籍在文革中被查抄,1973年得以返还,现在大部分藏在图书馆,所以这里已经没有先生当年的藏本了,还清大家多多原谅。这几幅照片是老先生当年在玄武湖挥毫时的情景。这是当今书法界几大名流的合影。请大家欣赏。

请随我一同下楼,了解先生的生平事略和部分书法作品。请大家慢慢解读。

(楼下东房)1964年南京发现了王谢墓志,这是书法研究的一件大事,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来南京考察,并发表文章。认为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亲笔。为此,高先生持有不同看法,并写出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这里展示的是文章的全文,和部分原稿复印件。大家阅读后就会得到详细的了解。

(东厢)当年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历史原因,高二适的文章一直未能发表。为此,高二适写信给章士钊,向先生求助。所以,章士钊致函给毛主席,希望得到他的评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提出了“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高见。此后,高二适的文章才得以公开发表。这场笔墨官司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治昌明,和“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的学术争鸣。当年的兰亭序论辩,轰动全国,震惊朝野。已成为中国文坛史上的一段佳话。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

这边陈列的是章士钊给毛主席信的全文。这是毛主席给郭沫若的亲笔信。这面墙上,全文展示毛主席回复章士钊亲笔信的放大稿。请大家对照释文认真品读。“五行秀气谁为主,天下书名自在身”。高老可以称得上是占五行秀气之主,享有天下一高的书名之身。由于这里面的内容较深,讲解中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砖瓦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来到的这处景点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溱潼砖瓦馆”,一个是“水龙局”。现在先由我来向各位介绍砖瓦馆。溱潼砖瓦馆是一座能够充分展示地方古代建筑艺术遗产的展馆。这里收藏了上至先秦时代,下至上世纪中叶的各式砖瓦、建筑雕饰、瓦当滴水和传统砖瓦制作工具等1000多件,横跨历史时空长达2000多年。

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参观第一展厅“秦砖汉瓦”厅,迎面的这块大砖叫画像砖,它和这里收藏的秦汉时代的大砖、都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古代美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1500多年。它起于战国,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时也用在宫室建筑上,它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各个时期画像砖上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上面主要表现的是宗教佛像内容和一些图案文字。由于年代久远,有待进一步考证和识辨。请大家共同欣赏。这是一座微型砖制宝塔,它与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说宝塔又叫佛塔。它起源于印度,又名“窣(su)堵波”、“塔婆”,是梵文和巴利文的音译。它是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它的形式很多。也许大家都见过了山西应县木塔、镇江金山宝塔、开封铁塔、北京北海的白塔,它们都以四方形、八角形为多。大家如果留意的话,会惊奇地发现,我们这座宝塔它是七角形的。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七面宝塔。所以把它供起来,让大家瞻仰。

我曾向大家介绍过,古镇溱潼俯看如“九龙朝阙”,更有美好的传说。这里是龙的故乡,这里生产的砖瓦和建筑物上,无处不有龙的身影。大家请看这是什么?相传龙生九子,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叫螭吻,(又名鸱(chi)尾或鸱吻,)排行老七。它生性好张望,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两端。它喜欢四处眺望,是宅院守护、安居乐业的神兽。一般情况下,大家是无法近距离地看到它的真面目的。那么有人会问我,和它陈列在一起的两个小怪兽,就叫小螭吻吗?不是,它是用在古建筑垂脊上的十小兽。这里只收藏了两件,这只(南边)叫海马、是吉祥之物;这只(北面)叫押鱼。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能兴云作雨,是灭火防灾的“能手”。它们在垂脊上的顺序排列,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下面请大家随我来欣赏溱潼地区、各个时代的的各种瓦当。这些瓦当时间最长的有500多年,最新的也有上百年的年纪了。瓦当就是筒瓦的头子。我国发现最早的是洛阳,临淄一带,东周城址出土的半圆形瓦当,到秦汉以后大为流行。由于古代的瓦当上面多有纹饰和文字。所以后人常以“汉瓦当文”来喻意延年益寿。

受汉瓦当纹饰的影响,数千年来,这里生产的瓦当一直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别看这小小的瓦当,上面尽是文章。 大家可以细心观察,老年人在这里可找到“日月同寿”、“福寿双临”;热恋中的情侣会找到“龙凤呈祥”、“双喜临门”;新婚夫妇可以找到“连生贵子”、“富贵白头”;学生们可以找到“鱼跃龙门”“喜报三元”;当官的可以找到“翎顶辉煌”、“受天福禄”。在这里大家随时都会得到“喜从天降”和“百事大吉”的祝福。(请讲解员熟悉第一展厅中东西两侧平展橱内的各个时期的古砖、装饰砖,有机会向游客介绍。)

砖雕艺术馆 
溱潼水质清淳、土质膏粘,烧制出的砖头细腻坚固,看上去色彩如“茨茹青”、敲起来“镗锣响”。上海城隍庙、南京古城墙、镇江金山寺等处建筑物都曾由溱潼砖瓦砌成。到了清代初期,康、乾二帝南巡扬州,扬州的徽商、盐商们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大兴土木,逐渐把徽州的砖雕艺术带入了我们这里。由于这里生产的砖瓦非常有名。是精雕细刻的上好材料,因此民间艺人应运而生。这里所展出的是清代早期溱潼地区大户人家的门饰砖雕。尽管已经残破不全,但是已经成为凤毛麟角。

溱潼砖雕的特点是花色奇巧,却不见铺陈堆砌;意匠生新却不露斧斤痕迹。有圆雕、高浮雕、线刻和镂雕等手法。以图案装饰见长,构图饱满、层次清晰、空间感很强。XXXX年溱潼砖雕曾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国民党原副主席邱创焕先生。(导游讲解员熟悉陈列样品的名称、内容)

后面大厅主要陈列的是溱潼地区原始的砖瓦制作工具和部分砖瓦工艺制品。请大家参观。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近年来,我镇传统的砖瓦制作工艺得到了恢复。溱潼砖瓦、砖雕在全国古建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XXXX年,古建大师罗哲文先生曾亲临我们的展馆,我镇岳飞“点将台”的门额砖雕,就是他亲笔题写的。 
砖瓦馆瓦当名称

福寿双全     文昌化解注1    同心之言注2   五福团寿      八卦太平 
寿山福海     福寿如意     长寿如意     翘盼福音      双喜如意 
丹凤朝阳     本固枝荣     事事太平     大人虎变注3    金乌涉日注4 
一路连科     一品清廉     凤戏牡丹     福寿灵芝      杞菊延年  富贵吉祥 
朱雀灵芝     朱雀太平     耄耋重登     云龙戏珠      天下福寿 
自力更生     长寿太平     五福临门     三多九如注5     云龙拱璧 
苍龙教子     福自天来     百事大吉     喜从天降      如意云龙 
云龙日月     花香鸟语     八卦日月     福寿平安      民富国强 
喜报三元     因荷得藕     连生贵子     八仙过海      福寿双临 
苍龙献瑞     双喜临门     喜上眉梢     多福多寿      翎顶辉煌 
龙凤呈祥     日月同寿     朱雀日月     长寿灵芝      蟠桃献寿 
芳草团寿     福在眼前     鱼跃龙门     受天福禄      富贵白头

名词解释 
注1:文昌:原意文曲星,是掌管教育的星宿。化解:潜移默化、涓水成流、水滴石穿之意。希望在文曲星庇佑下,学有所成,高中魁元 
注2: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意为同心协力,能断五金,同心则味香如兰。形容意气投合。 
注3:大人虎变谓如虎豹之皮,文采发亮,文理清晰,变化莫测。后常喻大人物行止屈伸,非常莫测,如虎身花纹之斑驳多彩,变幻无穷。 
注4:金乌指太阳,涉就是到,经历的意思。陶潜在《归去来辞》中曾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有“历经世事,阅尽沧桑”的意思。
注5:三多:多福、多寿、多子孙。九如: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就承。

【九子根据典故而来之说】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狴犴,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讼,常见于古代牢门之上,震慑囚犯,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是辨明是非,伸张正义的神兽; 
  4.老四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5.老五饕餮,嘴馋身懒,好吃好喝,常见于古代烹饪鼎器上,夏商青铜器便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猛兽,是品尝美味,鉴赏佳肴的“美食家” 
  6.老六椒图,形似螺蚌,性情温顺,常见于大门上,衔环守夜,阻拦小人,是求学,求子,升职的保护神; 
  7.老七赑屃 (霸下),龟形有齿,气大好负重,常背负石碑于宫殿中,是长寿,吉祥,走鸿运的保护神 
  8.老八螭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好张望,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作张口吞脊状,是宅院守护,驱邪纳福,安居乐业的神兽; 
  9.老九貔貅(谐音“皮休”),又叫辟邪,生性凶猛,专吞金银肚大无肛,只进不出,即能招财,又能守护财富,掌握财运,是招财进宝的保护神;

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砖瓦馆展品位置分布 
第一展厅: 
中:画像砖        东:砖佛塔         西:南海马、中鸱吻、北押鱼 
展柜(由西向东) 
1、淮脊砖、淮脊花砖、淮脊砖(小)、龟砖、乳钉砖、淮脊花砖(小)、淮脊花砖、淮脊 
2、7寸砖、磨檐砖、罗底砖、刀刹砖、罗底空心花地砖、磨檐砖、檐花砖 
3、秦砖、汉砖、宋井砖、唐砖、宋砖 
4、城墙砖、十料砖、料半砖、清代、民国砖

第二展厅 
东侧北:辟邪、鸱吻(兽头) 
中:净瓶 
南:花墙砖、罗底花地砖、墀头、罗底花地砖、喜报三元、门饰砖雕、五福、牧童骑牛 
西侧北: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 
中:纳福迎祥 
南:门饰砖雕、门饰砖雕、福禄寿三仙

第三展厅 
南面西侧:兽头(1对)、博风头(1 对)、一善、博风头、八卦(1对)、八卦(大)、鸱吻(残) 
东侧:兽头(2个)、一善 
西墙:照壁(中)、砖雕、福寿双全 
北墙:1、各色筒瓦、脊瓦 
      2、砖筷筒、砖枕、砖狗、将军罐(蟋蟀盆) 
      3、琴棋书画、鸳鸯戏荷、和合二仙、罗底花地砖、龙口辟邪 
      4、花窗砖、惜纸龛、汤勇、龙口砖(辟邪)、磨檐砖 
      5、沿花砖木模、猫头、滴水木模、砖木模 
      6、瓦筒、戽掀、挽水 
南东:汤勇、鸱吻、辟邪、猫头、滴水砖模(各式砖模) 
南西:各式猫头、滴水模具(砖质) 
北墙:太师少师、双龙戏珠

水龙局 
溱潼自清代起按地段共划为十四坊,夹河南北各有七坊。后来名称地段虽不断更改,直到解放前,民间消防组织仍以坊设立,各坊都设有水龙局,全镇有十五条水龙。溱潼地处小岛,民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且巷道狭窄。如有不慎走水(民间对失火的别称),将会殃及四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水龙局的设立,有镇以来一直是镇区居民所十分关注的大事。

各坊水龙局有大瓦房一间,内停放水龙和救火用的水桶、铁勾子、火把、灯笼、大锣等物。墙上贴上人员名单及分工情况,一边是龙上的人员,如抬龙的、捺龙的、拿龙头的;一边是挑水的,拿勾子的,拿灯笼火把及敲大锣的。还有负责修理水龙和平时值班看管水龙的人员名单。各坊有自愿者约四十余人,大多数是干苦力的搬运工和小商贩。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但平时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特别救火时十分卖力。大家同心协力,没有一人叫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地方上的百姓为他们不计报酬、不顾安危、急公好义的美德所敬佩。

水龙局每年要举行一次水龙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求神保佑一方平安;二是布置新的一年的救火事宜及人员调整分工。一般在古历二月十九日举行。敬神活动在水龙旁边点烛上香,供奉猪头三牲,门外敬起斗香,场面十分严肃。鞭炮一响,水龙上挂起红布条,俗称挂红。为头的先磕头,后众按次跪拜。每隔二、三年各坊要组织一次救火比赛活动,以确保救火时拉得出打得响。


相关导游词古镇 姜堰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相关文章
搜索
导游词热点
导游词最新
苏ICP备2022004632号-5
导游词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