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网 - 导游词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正文

无锡龙头渚导游词

无锡龙头渚导游词

太湖龙头渚自然风景区位于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最南端,面对万顷太湖,背靠灵山大佛,得天地之灵气,沐大佛之恩泽。龙头渚由大储山蜿蜒伸入太湖中腹,形成半岛,酷似巨龙伏卧在太湖碧波之中,故名龙头渚。从龙舌、龙眼、龙耳、龙颈到龙背,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浩淼,山青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

山上四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龙头杨梅和太湖银鱼早已驰名江南。人游其上,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处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风景优美。远眺:万顷碧波,群雁南归;近观:椒山浮碧,帆影鸥逐。波涛与松涛齐鸣,落霞与孤鹜齐飞,更觉湖天壮阔,怡然有超凡绝尘之感。

1994年4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其题名,并盛赞道:“龙头渚,景色胜天堂”。 龙头渚还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江南胜迹,马山古称夫椒山,早在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就在这里建避暑宫,造太湖画舫,创太湖船菜,开度假旅游之先河。

公元前494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战,吴王夫差大胜越国的夫椒之战就爆发于龙头渚周围,至今尚留当年吴王亲自擂鼓的战鼓墩遗址。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会稽,神马在此停留,并留下四个马蹄痕迹,从此夫椒山改名马迹山(现简称马山)。此后历代文人在此墨迹不断。

明朝江南隐士钱西青曾在此筑西青草堂,隐于湖山之间,躬身自耕,故龙头渚又名西青咀。民间还流传着不少钱西青的动人故事,他的好友文征明写诗道:“马迹高峰对洞庭,一螺飘缈是西青。草堂寂寂烟波外,应有人占处士星。” 

太湖龙头渚风景区是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继灵山大佛之后的又一力作,1998年4月5日开始,由马山旅游开发总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历时三年,至2000年 10月1日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一个以“历史文化之旅,回归自然之游”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以其深厚的文化沉积、纯朴的自然山水和清新的湖滨气息欢迎中外游客的光临。

XXXX年,度假区投资数千万元精筑“七里堤”是马山讫今为止最好的景观大道,从灵山大佛至龙头渚只需5分钟车程,游客沿途可饱览太湖美景。一个大型观光型景区、大型室内烧烤基地、大型休闲型景区已经形成。数年后龙头渚将打造成为无锡乃至华东地区商务培训的大型基地。

【龙门】 进入风景区的第一景就是龙门,龙门由两座5米高的金山石龙柱组成,每根龙柱重达5吨,上有双龙盘绕。龙门旁有观景台,向西可观青龙卧波,这里是风景区三大观赏龙头渚的观景点之一。观景台中有巨石,上刻“龙门”二字,由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沈鹏于1998年书写。龙门刻石的背面刻有“回头是佛”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之所以题“回头是佛”,是因为在这里回头向东可望灵山大佛。

【沙坞三趣】 过了龙门,就到了沙坞景区,坞就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水湾,因泥沙淤积而成,故称沙坞。199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低洼之地,经填土3万方,建设成现在供游客品石、戏鱼、赏花的休闲观景区。沙坞因三面环山,一面朝湖,封闭内向,所以这里自成一景,品石、戏鱼、赏花成为沙坞三趣。 我们先来看看石头,这些高大的灰白色峰石,似太湖石,又不象太湖石,少了一份秀气,多了一些雄伟,这是“北太湖石”,产地在山东临沂。因为自然风景区不象传统园林那么小巧玲珑,用我们地产湖石总是缺了点气势。北太湖石虽与我们这里的太湖石同属石灰岩质,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鲁南大地生成的北太湖石就象山东大汉一样,高大魁梧,突出阳刚之气,与沙坞古树和浩瀚太湖正好协调。北大湖石集“瘦、漏、皱、透、丑”于一体,天酿地造,鬼斧神工,这些峰石都各自成景,纵横观之,变化无常,各位游客可以去细细观赏。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在这组奇石中,还有一块黄石,这块大黄石可不是山东产的,也不是马山的,是在宜兴被人扔过来的,谁有这么大力气能把这巨石从20公里外的宜兴扔过来呢?这里还有个故事,据《晋书》记载:西晋平西将军周处(242~297 年)是宜兴人。周处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青年时臂力过人,纵情肆欲,横行乡里。乡里人将他和南山老虎、长桥蛟龙合称为“三害”。周处得知他竟然成为乡里一害后,翻然改过,痛改前非。并且上山射虎,下水斩蛟,从此有了“周处除三害”的美谈。民间传说:有一次周处经过一片稻田,见麻雀在吃稻谷,随手就捡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不想,周处力大无穷,又用力过猛,这块石头一下子飞过了太湖,扔到了龙头沙坞,就是这块石头,百姓叫它“掷雀石”。据说,龙头的麻雀从此不敢下山,更不敢飞过沙坞,麻雀本来就胆小,看见这么大的掷雀石会吓破苦胆自葬身亡。

在沙坞的南面湖边有两个观鱼池,这里放养了一万条锦鲤。锦鲤是鲤鱼的变种,因为鱼体有变幻多姿的斑纹和鲜艳似锦的色彩而得名。鲤鱼是锦鲤的祖先,鲤鱼的人工养殖最先就在太湖地区,传说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国勾践,用西施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后,范蠡便携美女西施放舟太湖,过起了隐居生活,明朝时文征明在《太湖》诗中写道:“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实际上范蠡西施就在我们这里养鱼,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鱼经》。范蠡西施经多年训养,发现有一种鱼特别好养,长得快,不易生病,就把这种鱼推荐给周围百姓养,百姓养了这种鱼,得益非浅,就用范蠡的蠡的谐音来命名这种鱼,叫“鲤鱼”。至今在民间还传赞:“养鱼种竹千倍利,要谢西施和范蠡”。

锦鲤因为色彩绚烂,如水中牡丹,所以又称“富贵鱼”、“贵族鱼”。锦鲤被视为和平、友谊的象征,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寓意吉祥欢乐、繁荣幸福,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锦鲤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饲养的、最受欢迎的大型观赏鱼。它具有独特魅力,以其艳丽晶莹的体色,潇洒优美的游姿,华丽俊俏的斑纹,雄健英武的风度而博得越来越多的养鱼爱好者的喜爱。名品锦鲤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交易价格都数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而极品锦鲤的交易价格则一定在1万美元以上。

如何来欣赏锦鲤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锦鲤品评优劣的标准,日本锦鲤专家黑木健夫认为:锦鲤优劣的评审可以按鱼体形态、色彩和斑纹等方面打分评定。具体分为:姿态30分,色彩20分,花纹20分,素质10分,品味10分,风格10分,合100分。锦鲤的体形要求背部挺直,鱼体左右平衡,游姿稳重端正,身体显得雄健有力。颊的形状和口位要端正、无歪斜,两端饱满不凹下为上品。其次背鳍、尾鳍端正挺拔,胸鳍、腹鳍要生长得匀称而对称,特别是胸鳍要完好而无裂开,游动要灵活。另外,锦鲤色彩非常丰富,有白、红、黄、金、紫、黑等色彩,以鲜明、艳丽、光彩夺目为上品。锦鲤的斑纹与一般观赏鱼不一样,一般观赏鱼花纹多一致,或只有雌雄之间的差异,而锦鲤的斑纹则是多变的,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花纹,常令人觉得自己的锦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色彩变化多端,颇具有动态美,以斑纹边缘整齐者为上品。 锦鲤的欣赏不同于金鱼,金鱼是以侧面欣赏为主,宜静观。而锦鲤以俯视为主,以动态美著称。在池边大家可以买一包鱼食,边走边逗,色彩鲜艳的锦鲤会成群结队如彩云般随人而行,人鱼同乐。 若想静心细品锦鲤,可去西青草堂,去看它雍容华贵体态优雅的形态美,品味它从容不迫心入禅境的意境美。

鱼池前有沙坞芦荡,“芦花卷雪”为沙坞一景,沙坞三趣中的赏花就从这芦花说起吧!龙头多湾,湖湾浅滩上盛产芦苇,沙坞的芦苇是长得最高最壮的。 芦苇的嫩芽称为芦笋,可以食用。幼株初生时称为葭,青茎的植株始称为芦,长成老株才称为苇,通常不分老幼泛称为芦苇。芦苇的根很发达,具有固土作用。芦根呈黄白色,可食用,中医学中称芦根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热。芦苇的叶又称粽叶,是端午节时裹米粽的材料,色清味香。芦苇的杆直而坚,过去是民间重要的建筑用材,可织成芦席、芦笾,还可筑篱笆,以及做成芦帘来遮阳。现在芦苇主要作为造纸和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 芦苇在春夏两季,茎叶翠绿,青葱可爱。到了夏秋时节,在秆的顶上抽梗开花,许多小穗相聚,形成一个30厘米左右的圆锥花丛,花初为紫色,入秋后转为灰白色。此时,其他草木逐渐凋零,独有芦花似雪,随风翻动,可谓奇观。唐代诗人雍裕之有《芦花》诗一首:“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明月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古时还有将芦苇代替棉絮做冬衣的,因此引出了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的故事。据记载,春秋时鲁国人闵损年幼时,为后母所苦,冬天里,后母给自己所生的二个孩子穿用棉絮做的锦衣,而给闵损穿的是以芦花代替棉絮的芦衣,但是,闵损却没有怨言,对后母如生母一样尊敬。其父得知后,想赶后妻走。闵损跪着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因而留下了后妻。后母也因此而感悟,待三子如一。孔子因此也赞道:“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教旁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非议的闲语。”从此,以“芦衣顺母”作为孝子的典故。芦荡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景色,而且还是禽类的栖息地,夕阳西下时,“坐听渔唱晚,喜看野鸥归。”一派自然野意。

沙坞赏花除用眼,还需用鼻,“沙坞飘香”是龙头渚自然风景区内的秋季胜景。金秋时节,沙坞内上百株桂树和周围山上数千株桂树同吐芳香,由于坞深林密,空气不易流动,所以坞内被香气笼罩,人行其间,久闻不觉其香,回到家中,身上却散发着桂香。 桂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桂花是友好吉祥的象征。古人常以桂花作为珍贵的礼品相赠。战国时代,燕、赵两国就以互赠桂花进行友好往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考中登科者都能飞黄腾达,叫作“蟾宫折桂”,简称“折桂”。 桂花香胜,花期又恰值中秋,桂花是秋天的象征。桂花的意语表示吉祥质朴,一株桂树就是一幅“叶密千层绿,花开万里黄”的画卷。宋代杨万里的《岩桂》诗中道:“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我国民间传说桂花原来只有月宫有,还流传着吴刚伐桂的故事。相传,汉朝西河吴刚,学仙修道,触犯天规,罚往月宫砍桂,要把桂树砍倒方能回来。月中那棵大桂树高五百丈,吴刚挥斧吹桂,斧头刚举起,被吹的树干又长合了。尽管不分昼夜,千刀万斧,桂树始终不断,那棵神奇的桂树,始终生机勃勃。吴刚只得砍下去,不能重回人间。说只有在每年中秋节,吴刚才能在桂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那么这桂树怎么会从月宫来到人间的呢?唐代皮日休在诗中道:“应是嫦娥掷与人”。想必是嫦娥将桂子洒满人间的。宋代曾几在《岩桂》诗中道“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意思是说没有岩桂的浓香,怎能去慰藉那些山中隐士呢?原来那山野桂香也是隐士的一个伴,如林和靖的“桃妻鹤子”一般。

桂花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坚筋骨、通血脉、暖腰膝、消瘀血、化痰止咳、理肺开胃之功效。《本草纲目》载:“久服,神仙不老”。桂花还可除口臭、祛痰、治牙痛。前面西青草堂内的桂花芋艿是这里传统小吃,芋艿本是马山特产,马山芋艿以糯出名,游客们可以在西青草堂内吃到我们景区自产自销的 “桂花芋艿”,并能买到民间秘制的“蜜桂花”。 前面就去西青草堂。

【西青草堂】 明朝时,龙头上出了个读书人,姓钱名孝,字师舜,号西青山人,与苏州文徵明、无锡邵宝交往甚密,同称一代名流。西青山人曾在此筑西青草堂,隐居于此,并首编《马迹山志》。因西青山人名气很大,一时连龙头渚也改名为西青咀。 西青草堂是中国传统民居和古典园林的结合体。建筑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文人,尤其是隐士的居所所特有的趣味、气质和情操。  

古代文人阶层,无疑是受到当时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外出于三家,即:儒、道、佛。儒家思想比较注重现实,历来为历史上统治阶级所看重,并借以制国平天下。古代文人普遍受儒家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追求功名。但也有不以高官厚禄或荣华富贵为荣,有些文人雅士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更有甚者,象钱西青这样,藏身于山林,过着隐士生活。隐士们虽尊重儒学,但更注重佛、道思想,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式,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西青草堂也是在这种佛、儒、道综合起来的隐士思想指导下布置的,在总体布局和局部构思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的实质。草堂的北部为民居宅院,是生活区,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以体现平衡的中庸之道进行中轴线对称布置的。这个院落形成封闭空间,气势聚而不散,似乎与外界万物隔离。中间是西青阁,左右有两组院落,四座堂式建筑,反映了一道、两仪、四象古代“律”的特征,这种对数的和谐关系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古人审美标准的一部分主要内容。一道就是太极,两仪即天地,四象与天候相通为春、夏、秋、冬,与人事相通,那就是西青先生的耕、渔、樵、读。

这里是西青阁,是当年西青山人以文会友的地方。西青山人在吴中和无锡一带很有影响,相传:有一次,吴县东山的席员外前来请西青山人去他家中执教,西青先生便乘船去东山。吴中一帮才子赶往码头迎候,他们久闻西青山人是位皇帝圣召不应,很有政见和学问的人。今日机会难得,都想早点攀交,可当船停靠码头,只见走上岸来的却是个土布褴衫的老头儿,背上还背捆小竹枝。这些迎候的人脸顿时就拉长了下来,席员外的那个公子更是放肆:“父亲,我不想跟这个村夫学种谷。”西青先生也不生气,可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西青先生跨进席员外家就问:“请在下来府上,不知要我这个山野村夫做点什么?”席员外答道:“想把这劣子拜托先生严教成才,一切听命先生。” “既然如此,那就好办!”西青先生说,“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令郎全身骄气,需好好拂拭,看来这捆小竹枝要派用场了。”席公子看看一捆小竹枝,只得乖乖地磕头拜师,从此规规矩矩读起书来。可那些平时闲得无聊的平庸文人们却经常在席员外面前出花样,要对西青先生如此这般试上一试,掂量掂量。

正是盛夏,席员外家的天井里,明堂里,花园里,处处是打开的“晒伏”的整箱书籍,那些文人一起来到席员外家,大大夸奖书多卷精,还时时轻蔑的看一下西青先生,好象在讥讽挖苦:“有学问的人,连书也没一本,真是可笑。”岂知西青先生不慌不忙地端了张长凳,往花园里一坐,袒胸露腹,对日承光。那般人见了不解其意,笑得弯腰曲背,元外轻声问道:“先生不怕晒灼身子?”。“今天东家大晒家中藏书,山野村夫也来筹个热闹,乘此也晾晾卷轶,鼓腹露胸,晾晒腹中藏书也!”说着便背起四书五经来,一字不差,半句不漏,弄得吴中儒士瞠目结舌,呆在那里一阵后才齐声说道:“先生神人也!”

入秋,席家公子长进不小,员外大喜过望,便设宴款待。不料陪客中有个姓廖的白面书生,不自量力,看见西青先生端坐首席,不服气地大声说道:“员外今天宴请诸公,真乃难得盛会,不可无诗。西青先生博学,今高踞首席,请以蟹为题,盼候佳句赐教,廖某学步次韵奉和,诸位以为如何。”。“好。”在一片附和声中,西青先生略一思索,随口吟诵出《咏蟹》七绝一首:“八足踉跄面目蠢,谁知腹中有黄金。两钳劈开千层浪,哪怕龙潭万丈深。”

半晌,那个姓廖的书生才如梦初醒,狼狈不堪,恭身垂手:“请西青翁海涵。”从此,西青先生在吴中益加名盛一时,各路文人才子无不能和他相识交往为荣。 今日这里是一个展示区,经常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以及花、鸟、鱼、虫的展示、交流。以更广泛的文化活动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草堂的南部为园林休闲区,这是一组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主体的园林。在这里有“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意境,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非但具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更体现了钱西青这种隐士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质无华的情操。

中国园林因受“以土为本”思想的影响和受以土木为主的建材的限制,多为平面展示,出现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意境,但缺少垂直变化。而西青草堂的园林借助山势,依山而建,形成了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格调,假山真山,池泉花木,组成了一组变化如云的建筑群。表达的是一种宁静、幽深、含蓄、简朴、优雅的特点,因此,这里不单靠视觉的刺激来吸引人,而是以一种深深的空间氛围去打动每位游客的心。

这里更多地体现了道家思想,依山就势灵活布局,从知鱼亭到问天台,层次分明,连廊随地势逐渐上升,廊顶也随廊身渐陡而处理成层层叠落的阶梯和曲线相结合的形式,阶梯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浪漫自由,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如长龙卧坡。这组连廊设计得迂回曲折,通过延长进入的路线,渲染气氛,增强人们的期待感,也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这组连廊在交通上连系了园林区的所有建筑,把听涛轩、归隐茶室、采菊亭和知鱼亭等 “点”,通过廊这条“线”连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组景上又分隔了内外两个景区空间,通透的廊身使山上的花树溪流显露出来,起着以后衬前,以虚衬实的作用,从而引连园外风景,扩大了视野空间,增加了景区层次。 

整个园林的中心是一组山涧水系,一涓溪流从大储山跌岩而下,园内又有三个层次的水面,溪流越过滚水坝直入太湖,水面也富有层次,富有变化。岸上山花涧草,随风起舞,池中溪流清澈,锦鲤绚烂,处处散发出恬静优雅的隐士气息。人游其中,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置身其中,或可追求一种“清静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 沿长廊拾级而上,可至全园的最高处问天台。登问天台有一种与天比高的气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在这样一个楼台上可以领略“落霞与孤鹜奇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地悠悠的无限空间意象。   

问天台高18米,三层重檐攒尖顶阁式建筑,登阁可观景区全景。“问天”两字出自苏东坡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此词是苏东坡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大醉之后的抒怀之作,抒发作者外放期间的寥落情怀,其中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亦为自我排遣。中国文人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东皮先生更是如此,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就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我们这里的西青先生则一开始就放弃了官场,这就放弃了烦恼。用“问天”命名,一方面表明西青先生的隐居之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西青先生内心孤傲向上的情操,表达了一种豪迈情怀。现代人的“拚命工作,拚命玩”是将儒道思想用到了极致,各位游客将归回自然的休闲旅游作为城市生活一种补充,陶冶情操,调节身心,丰富生活,比西青先生更潇洒。

问天台下有听涛轩,这是一座依山而筑,枕涧而立的三间轩屋,轩后叠石为涧,上有一涓溪流跌岩而下。轩内沙坞松涛,五湖波涛声声入耳,心与风融为一体,感受风的欢乐与愤怒,是用心灵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轩外则能枕石漱流,即“以石头为枕,以溪流漱口”。自西晋起,枕石漱流就成了归隐山林的代名词。   

听涛轩旁是归隐茶屋,这是当年钱西青以“草堂茶叶青龙水”茶宴文人雅士的地方。草堂周围盛产毫茶,历来享有盛名。“草堂春茶”、“夏至杨梅”和“太湖白虾”并称为草堂三鲜。1999年,中国茶叶协会举行的全国茶叶评比中,龙头地区产了毫茶获“陆羽杯”第一名,好茶得要有好水冲泡,方能显中茶汁色、香、味的优异本质,所谓:“泉美茶香异”。这样才能上口便觉清香扑鼻,味醇质清,舌齿间余味无穷,“草堂茶叶青龙水”就是生动的写照。青龙泉在沙坞东北角的山坳内,1999年,开发龙头渚风景区时,在当地老农的帮助下,在草丛中找到了这一泓清泉,因年代久远,泥沙淤积,水量很小。后经地质专家“会诊”测定,在山体内250米深处找到泉脉,整理开凿,恢复了青龙泉,因青龙泉周围环境清幽,没有污染,所以水质上佳。用青龙泉水沏的草堂茶,香气格外沁人,味道也特别醇厚,各位游客可以在归隐茶屋先品为快。归隐茶屋出来沿连廊而下,就到了采菊、知鱼两亭,建在山坡之上的是采菊亭,立于水中是知鱼亭。 

西青先生的采菊亭正合东晋隐士陶渊明的《饮酒》诗诗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西青先生借陶渊明之口说出他的心意,远离市井,归隐山林,菊我合一,悠哉游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悠然而生。

知鱼亭的“知鱼”一词出自《庄子·秋水》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时的一次有趣谈话。惠子与庄子是好友,然而他俩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他们谈话带有寓言的性质,包含着某种哲理。故事发生在如今安徽凤阳县城旁濠水边的观台上,当时庄子和惠子在此观鱼,庄子看见一群鲦鱼在水中来回游动,便说: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诘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驳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番话反映了庄子“道法自然”、“万物皆一”的哲学观念。正是从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出发,他确认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因而也就都是可知的。诚如苏东坡所说:“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后人常用“知鱼”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马山杨梅】 从知鱼亭出来,沿湖西行,可见一片梅林,这里的“梅” 是杨梅,不同于“望梅止渴”的梅子,却更具止渴生津的功效。这里有一株“百岁梅王”,虽生于悬崖绝壁,但枝繁叶茂,年产杨梅数百公斤。那株将枝叶伸过游道,似招手欢迎各位游客的叫“迎客梅”,旁边两株紧紧依偎着的是“情侣梅”。 龙头盛产杨梅,人工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这里土质松软,气候温和,水分充足,极宜杨梅生长,所产杨梅上品颇多,尤其是“乌杨梅”,马山人称其为“炭团”,风味殊绝,为马山一宝。1979年6月20日,在马山举行了无锡地区杨梅品种鉴定会,久享盛誉的马山乌杨梅种一举夺魁,于是,马山杨梅在无锡`上海等地声名卓著,成为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  

《本草纲目》载:“(杨梅)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所以叫“杨梅”。杨梅虽称其为“梅”,但和梅花以及草莓却不是一家。梅花和草莓倒是近亲,统属于蔷薇科,而杨梅则属于杨梅科。杨梅为“吴越佳果”,历来与闽广荔枝齐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过:“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也说“吴中杨梅种类甚多,名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所谓“大叶”,即“大叶细蒂杨梅”,主要产于无锡马山、苏州西山等地。其特点是果型大,直径约有2厘米,肉柱平肥而圆钝,肉丰质糯,汁多味甜,果核细小,入口清香,品质极佳,一般在6月下旬成熟。马山还一种杨梅呈白色或近白色,所以称“水晶杨梅”,很惹人喜爱。杨梅是鲜果,古诗云:“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芳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杨梅一般夏至上市,到小暑落市,故民间有:“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的说法。历史上,杨梅曾与江阴长江鲥鱼称为冰鲜,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并将杨梅形容为“插来鹤顶红又湿,剜却龙睛血未干。”  

杨梅是优质水果,其味酸甜适中,营养十分丰富,富含糖类、果酸、维生素BC,助消化,所以它不象其他水果,多食也不会伤脾胃。它还有止渴生津、除湿止泻等功效。杨梅鲜食时,可用冷盐开水漂洗,既能消毒,又能减弱酸味。也有用杨梅蘸盐末食之,别具风味,唐代诗仙李白在《梁圆吟》中道:“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今日虽无奴子摇扇,但在龙头的山水环境中,自有湖风送爽;虽无玉盘盛梅,但可随手摘鲜,其鲜无比。若能“持盐把酒”,更是妙趣横生。 

杨梅树是一种常绿乔木,高达12米,胸径达60厘米。最大的树冠荫亩,丰年时一树产量过千斤。杨梅树叶可提取芳香油,杨梅树木质坚致,可作细木工活。杨梅树,树冠圆整,密荫婆娑。每至春日,雄树上花序累累,红艳夺目;夏初时节,雌树上丹实离离,斑斓可爱。所以,杨梅还是优良的观赏树种,自古以来就有“看杨梅”的风俗,夏至杨梅红,这是龙头渚自然风景区最热闹的时节,游人纷涌而至,形成传统的游览观光、踏青尝鲜高潮。

【望龙亭】 龙头渚自然风景区有三大观赏龙头渚的观景点,第一个是门口的龙门观景台,第二个就是这望龙亭,至于第三个则在湖中,只有坐船出湖才能真正领略青龙卧波的气势。  

望龙亭是陆路观赏龙头渚的最佳处,远远望去,龙头渚犹如一条青龙伸入太湖湖心。据《太平御览》记载:“震泽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余尺,旁行五十余里,至龙宫。”早期东海龙王的龙宫就在今太湖西山以南的湖底。龙王的龙子龙女们在太湖边留下了许多故事,吴越春秋时,“青龙救吴王”的故事使太湖青龙美名广为流传,唐代的“柳毅传书”又让龙女家喻户晓。

据说:太湖青龙从小聪慧无比,在龙宫天庭很有名气。当年玉皇大帝要选派四方之神,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玉帝见太湖青龙是东方青龙最合适的候选人,因太湖青龙年纪还小,玉帝就下旨命太湖青龙至太湖夫椒山(即今马山)的大储山下修行一年,期满后上天封神,小青龙奉旨来到我们这里,潜心修行。天上一年,人间千年,说自从太湖青龙来夫椒山修行后,夫椒山这个地方就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吴王阖闾知道后,就命伍子胥在大储山下建一避暑宫。为了便于从苏州来夫椒山度假,伍子胥还设计了一条旅游船——画舫,船上还有厨师为吴王做太湖船菜,现在吴王避暑宫只留下了吴王井遗址,而太湖旅游、太湖船菜却风靡天下,日益兴旺。

太湖青龙在此修行了999年,至公元前494年时,一向太平的太湖在这一年却不太平,夫椒之战爆发了。《左传》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败越于夫椒。”夫椒之战是檇李之战的延续。公元前 496年,吴王阖闾伐越,越王勾践出奇兵于檇李(今浙江嘉兴),一举击溃吴军,吴王阖闾也在混战中负伤,并在败退途中去世,夫差即位后,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令伍子胥在夫椒山操练水军,并且亲自到夫椒山督察,还要伍子胥每次见他都要先高声问道“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夫差总是恭敬地回道:“不敢忘。”

二年过后,至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闻听夫差日夜练兵,想先发制人,他亲自领兵数万,由太湖进军吴国,想抢占夫椒山。太湖青龙见吴军毫无准备,非常着急,就在深夜潜至吴王避暑宫,告诉夫差:明天,越王勾践将领兵来犯。并答应,如果夫差有难,只要面对大储山连喊三声“青龙救我”便有应验。第二天果然一切应验,紧急关头,夫差仰天高呼:“青龙救我。”连呼三声,于是便见一条青龙自大储山腾空而起,伏进太湖中化为陆地,吴军弃舟登陆,士气大振,吴军虽然事先准备不充分,仓促应战,但由于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占了地利人和,再加神龙相助,遂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勾践只得求和称臣,随吴王夫差去苏州,为吴王养马。 从此,那条为救吴王而触犯天条的太湖青龙就变成了石龙,即现在的龙头渚,太湖青龙不仅不能上天受封东方青龙,而且连龙宫也回不去了,大储山下的百姓就在大储山前,面对太湖龙宫建了一座青龙宫,来纪念太湖青龙。

【龙嬉滩】 望龙亭前行50米,拾级而下,就到了龙嬉滩,这是当年太湖青龙戏水的地方。每当夏季来临,日暮时分,青龙就化作英俊潇洒的青年来这里戏水纳凉,青龙的魁伟英姿吸引了天上九仙女,九仙女出于羞涩,便化作彩云相伴,青龙掀起太湖波涛,浪花朵朵如莲花盛开,九仙女则作彩云飞舞,以晚霞相伴。至今,老百姓只要看见这边波浪翻滚水面生花,就说是青龙来了,晚上必有晚霞。还说龙头晚霞比别处漂亮。实际上是因为,夏季多东南风,这里又是迎风面,自然多浪,白天,太阳直射,不易看出波花,到傍晚波花就明显了。又因龙头伸入太湖,周围没有污染,晚霞一定会更绚烂。尤其现在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很多地方已看不见晚霞了,而龙头周围还是一级空气,请各位游客夏季再来龙头,兴许还能有幸遇见九仙女化作彩霞相伴。 龙嬉滩至今还是戏水的好地方,游客可以到滩前摸一把螺蛳,打一个水漂,有幸还能在石缝间抓住几个“龙宫虾兵”。可能是有青龙在此的缘故,龙头渚周围的虾特别多,一到闷热天气,这些虾就会伏在湖滩石缝中不动,所以很容易抓到。

【云逗崖】 从龙嬉滩沿滨湖小道西行,经过山嘴,又见一滩,滩上有一段悬崖,如云朵一般悬于半空,这就是云逗崖。相传,当年魁伟神勇的太湖青龙在湖滩戏水时,九仙女化作彩云飞舞,相伴嬉戏,疲倦时就停在这崖头小憩,久而久之,这崖头也变得如彩云般美丽了。也有人说,自青龙化作龙头渚后,九仙女就再次化作彩云来到青龙身边,终生相伴,最后也化为石头,就成了云逗崖。“仙女化云伴青龙”,多么优美的传说,多么动人的故事,有情人应该在此合影留念,青龙仙女会保佑大家和合美满、相伴终生的。

【续颈桥】 云逗崖向南50米可见龙耳,这是青龙的耳朵。龙耳旁边有路可上龙颈,龙颈上有一座玲珑的小石桥,名“续颈桥”。 因为下面的龙颈段了,现在把它续上,所以叫续颈桥。 龙颈怎么会断的呢?这还有一个故事。原来太湖中间还有一座鹿岛,鹿岛上住着一条鹿龙,这鹿龙可是条恶龙。受恶龙的影响,鹿岛上的人也恶毒,不是湖匪就是强盗,他们经常骚扰周围的百姓。但他们不敢到龙头来,因为这里有太湖青龙的保护。后来青龙变成了龙头渚,鹿龙就经常来犯,这时的青龙既不能上天也不能潜水,能力不能发挥,但还是次次都把鹿龙打败了。鹿龙不服气,就和鹿岛上的强盗密谋,由鹿岛上的十个强盗趁青龙熟睡之际砍断了龙颈。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颈是断的,而且每当下雨的时候还会看到从龙颈处流出的血水,实际上是龙颈处的红色土壤将雨水染红了。龙头周围的百姓见青龙已奄奄一息,就在龙颈上用金山石建了一座续颈桥。

【龙头】 过了续颈桥就踏上龙头了。这里有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龙头渚”三字,背面有尹瘦石先生书写的“神龙不见尾”。前面伸入湖心的巨岩就是龙舌,长约15米,宽有4米,这突起的是龙眼,我们站在地方就是龙头,有人说这不如前面看的那么象龙头,那是因为“不识龙头真面目,只缘身在龙头上”。 

龙头渚直插湖心,将太湖分为东西两湖,东面隔湖与苏州相望,西面与宜兴相对,南面可达浙江湖州。这里水流湍急,水下暗流纵横,所以这里不能下水游泳。在此静观,风静时万顷金沤,湖面似镜;风狂则惊涛拍击,珠溅如雨。迎风而立,令人心旷神怡,看太湖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渺,想吴越春秋时惊心动魄的夫椒大战,既可领略龙头之豪气,又能感觉吴王的霸气。

【蛤蟆石】 站在龙头西北角望西太湖,见二巨岩叠架如蛤蟆,欲上山却又不能,形态奇趣,栩栩如生,是龙头奇景之一。民间传说,这是一只坏东西,它头对马山,屁股却朝着洞庭东山西山,马山人说它:“癞蛤蟆吃马山,屙洞庭。”吃里扒外,使得“东山豪富西山贵”,而马山人却是 “镰刀皮磨得烁亮,身上和叫化子一样”。因此马山人不许这只癞蛤蟆上山来过冬,而西太湖的西北风又特别寒冷,这只癞蛤蟆只能在水中年年受冻。从此有了“蛤蟆负心喝北风”一景。 

【马迹石】 在龙头渚西边的石滩上,有4个盈尺大小的石穴,深六、七寸,状如马迹。水位高时仅见2穴,水位浅则4穴赫然可见,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神马所践。据说,秦始皇晚年时期,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挥刀杀人。文武百官们都说,皇帝怕有人要抢他的皇位。正好这时朝廷有一位星宿官说,江南要出将。秦始皇一听,更加着急,骑上神马奔向江南。来到太湖边,看到景色非常迷人,仿佛置身蓬莱仙境,于是他一时兴起,对着他的神马说:去东海!神马飞跃太湖,留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四个马迹印,从此,此石名“马迹石”,此山名“马迹山”。

明朝诗人钱渊的《题马迹山》诗曰:“七十二峰浮震泽,中有一峰名马迹。云是祖龙神马经,四蹄石上如雕画。”这块“祖龙神马践马迹”的马迹石与前面所见的“仙女化云伴青龙”的云逗崖和“蛤蟆负心喝北风”的蛤蟆石合称为“龙头三奇石”。

【龙亭】 从马迹石上行30米即达龙背。中间有龙亭,虽名龙亭,却是一座小院,院中二层小阁耸立,内书“龙”字,登阁远眺,万顷太湖,尽收眼底,这里也是观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佳绝处。龙亭建于1982年。1986 年,无锡市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龙头渚进行了自然资源考察,发现龙头渚有460种植物,其中明党参和野大豆属国家保护植物。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拉森及夫人在龙头渚考察时说:“这里的风光非常美,具有建设一个第一流水平的植物园的条件。”1987年初,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把龙头渚开辟成无锡市植物园。经过多年种植,龙亭周围的植物更丰富了,现在龙头渚自然风景区已成为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龙亭是“龙渚惊涛”景区的中心,向东可回到 “沙坞飘香”景区,往南即是龙头,西边是马迹石,沿龙背北上可登大儲山,途中还可见青龙宫遗迹,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去找一下龙尾,我们已经游了龙头龙颈和龙背,能找到龙尾,今天的“龙头渚寻龙”方可谓圆满,万一找不到也不要紧,欢迎大家下次再来龙头渚自然风景区。

今天导游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导游词龙头 无锡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相关文章
搜索
导游词热点
导游词最新
苏ICP备2022004632号-5
导游词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