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网 - 导游词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正文

浙东行政公署旧址导游词

浙东行政公署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
这里是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这个院落,原系梁弄横坎头村黄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XXXX年年初,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列为全国一百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完成了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大量工作。XXXX年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中国红色旅游网共同主办XXXX年年度“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评选活动中,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XXXX年525日,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请大家随我入内参观。
  

这里陈列的主要内容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

★抗日战争后期,浙东根据地日益巩固壮大,其范围已发展至杭州湾两岸,东濒东海,南迄东阳、义乌,西跨浙赣线金萧段两侧,北至黄浦江两岸的广大地区,面积三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四百多万。遵照共产主义导师列宁关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51月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会后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这里便是公署的办公场所。连柏生、吴山民同志分别任正副主任。

这里陈列了——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关于浙东《根据地政权建设和临时代表大会的召开》文章节选
——浙东行政公署成立全体人员暨警卫连社教队全体同志合影
——浙东行政公署的大印(仿制品)
——浙东行政公署的任命令和使用的饭票(影印件)

★这一展室陈列的是民主政权的演化情况。浙东民主政权的建设其实分两个阶段:先是浙东敌后行政委员会时期,再是浙东行政公署成立后时期,这里已把两个时期的有关内容兼收并蓄了。这是《民主政权税收制度的调查》、《征集抗日自卫经费的通令》;
浙东临时议会和行政公署成立后,浙东地区各地、县的民主政权建设工作日趋成熟。县、区各级行政组织对内部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这里展有当时慈溪、镇海等县政府相继成立的报纸新闻和行政公署组织法(影印件)。

★浙东行政公署下分秘书处、民政处、文教处、财经处等部门。当时,果敢为民众说话,坚决替农民撑腰,是公署民政处的主要任务。这幅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同题版画,就是对当时社会情景真实生动的写照。民政处当年轰轰烈烈的工作是“二五减租”。(1926年国民党做出“二五减租”的决定,正产农业收获量的50%为最高租额,租额依照最高租额减25%,即佃农缴纳正产收获量的37.5%作为租额。)在实行“二五减租”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肯减租的地主分子,民政处的同志就把他“请”到这里来做工作。如果你顽固不化或者不老实的话,请看看桌上摆的是什么家伙?这墙上放的又是什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请大家上楼继续参观。请勿抽烟,注意安全。

“农民与农民工作是浙东根据地建设中的中心问题,也是政权工作的中心问题,离开农民就没有抗日战争,也没有抗日政权”。这里是民政处开展民众工作的一些史料图片。浮雕《开会》反映的就是发动农民开会的场景;这里展出的一张张历史照片,记录了“浙东民主政权的建设过程就是农民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蓬勃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优秀青年投身其中,他们中间有怀有美好社会理想大学生、中学生,也有刚从“民训班”结业的农民……”
文教处的工作,确定了“社会教育重于学校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新方针,开办鲁迅学院,解决干部问题,成立社教队,改造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形式,还进行了越剧改革,倡导男女合演,创作演出了《桥头烽火》等大量抗日新剧目。鲁迅学院学院共招生三期,学员约七百名,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文教骨干。这二幅是当年社教队员的合影和后来他们故地重游时的留影。
一个政权的存在,必须有财政收入来支撑。这是行政公署当年颁布的《公粮田赋并征办法》……
 
请大家从这里下楼——
大院左边前厢房,是浙东行政公署的主办公楼。中间的会议室,是公署议事和行政决策的地方。墙壁上的照片是当时浙东地区社会各界的一些知名人士、浙东抗日民主政权的议政者和参政者。行政公署是按“三三制”原则组建的。即共产党人三分之一,民主人士三分之一,群众代表三分之一。这里摆设的实物体现了真实的历史。
厢房右屋是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办公室,文化界名人黄源和楼适夷任文教处正副处长。

黄源(1906年生)海盐人,曾求读于上虞春晖中学。1927年鲁迅在上海江湾大学讲演时,就由黄源作记录的。他曾去日本留学,回国后,投入中国革命文化活动,并独立进行译著工作,出版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人的代表作。又代替鲁迅主编《译文丛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离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后在华中各地区党政军部门做文化工作。
194212月,黄源被委派往浙东抗日根据地,曾任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长和“浙东鲁迅学院”院长等职。
建国后,黄源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党务副部长、党组书记,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

楼适夷(1905年生)余姚人。年轻时在上海从事著作、编辑、译著等工作。1929年到日本学习,1931年回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党团工作,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文学导报》等。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囚禁在南京监狱,在狱中翻译了高尔基的《在人间》等优秀作品。抗战爆战后,被营救出狱,在福州参加文化救亡协会工作,后在武汉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理事,到香港,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等。
1944年冬,他来到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并编辑日文小报。抗战胜利,随军北撤到江苏淮阴,1946年回上海任《时代日报》副刊编辑。1947年底又到香港,和茅盾、周而复等人创办了《小说》月刊。
1949年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作协理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左边是浙东行政公署财经处办公室。桌上的算盘曾经为行政公署有限的困难的经费作过精打细算……再请看墙上这张浙东行政公署的组织系统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浙东地区包括了杭州湾两岸的四明、三北、会稽、淞沪4个专区16个县,面积三万平方公里。
1945年,浙东解放区成立过青年联合会筹备会和妇女联合会筹备会,但由于部队北撤,筹建工作没有继续下去。
 
请大家随我上楼继续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为了安全,请大家不要停留。
 
楼上第一间是行政公署秘书处办公室……
第二间是行政公署机要会议室……
这一间(第三间)是浙东行政公署最高首长连柏生的办公室……(连柏生简介……)
在这间房子里,住过叶挺将军的侄子叶清和,他跟随叔父参加革命后,不幸被捕,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里,皖南事变后,他越狱出来,为躲避敌人对他追捕,组织上安排他来到四明山,他来这里时,身上还有一道道钢索捆绑后留下的斑斑铁锈。

请大家随我从这里下楼——去参观浙东抗日军政干校
……
这座大院,叫上新屋,始建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13年),距今已有近120年历史。其房主为黄巨卿,家资殷实,为区别其老宅(浙东区党委旧址),故名上新屋。上新屋占地2600余平方米,属于浙东地区的大型三合院。
这里作为一处革命遗址,目前它是全国革命遗址中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建筑物。

 

各位游客: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和浙东行政公署在同一个大院里。这个天井便是军政干校的露天课堂。在这个讲台上,时任浙东区党委书记的谭启龙曾向军政干校的学员们讲课、作报告……

 

请大家到室内参观——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成立于1944年,是在原新四军教导大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和延安的“抗大”属同一种模式。如同现在的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一样。校长何克希(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这是当年朱德总司令送给何司令的书,上面题有“你们要学习列宁的工作”。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战争环境中,同样具有十分规范的招生简章。干校开设有政治、军事、文化课等,为浙东部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党政军干部。
这是军政干校的军事教室,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讲台上放着的这挺机关枪叫“歪把子”,它的枪管与枪托只有一个支点,射击时枪把子可以左右摇晃,杀伤面积较大,别看这枪并不起眼,但在当时属于先进武器。那时候,新四军的武器装备很差,当兵的人如能拥有这样一挺机枪便会神气更足。大家看墙上挂的这些,不是统一的“三八枪”,有的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美国步枪。干校学员就在这里学习各种兵器的构造和性能,以及军事知识。
通讯设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这里还举办过电讯培训班,桌上摆放的这种电台,就是当年使用的电讯设备,它又称步话机(可在一定间距内作无线电呼叫通话)。
军政干校在进行各种军事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政治文化教育。因为“文武双全”、“书剑同身”是军人素质的集中体现,浙东抗日军政干校也同样把这种追求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正上方这个是新四军的臂章的图案,橱窗里枪和书共同构成“书香剑气”意境。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干校学员们留下的一组壁画,壁画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学员的思想情感。新四军北撤以后,当地群众将这些壁画精心保护下来,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壁画仍然清晰可辨,请大家仔细参观。
……
各位游客:请大家继续上楼,去看一看他们当时的寝室,那儿的行军床,是抗战时期的文物……大院右面的第二进厢房,是行政公署和军政干校的伙房,可以看到昔日柴禾土灶和农家大户的生活情景……
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是一个特定历史产物,它在中国人民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诞生,又随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而结束。这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又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国,特别是浙东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上新屋占地2600余平方米,分为四进。就其建筑形制而言,属于浙东地区的大型三合院,但其具体构造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融合了皖南民居的形制特色,故在江浙古代民居审美的层面上,其存在也是有很大价值的。上新屋是一进四厢二层楼房,底层正房九间,坐北朝南,后有退堂相连;东西两侧厢房分前后二进,前厢房各三间,后厢房各七间,中为串堂各一间,前后厢由走廊连接,其间形成天井、利于采光。正房与两侧前厢围合成一个面积有300平方米的天井,形成富有浙江特色的“七间两搭厢”的三合院。上新屋拥有东西墙门各三个,均于东西向,谓之“六通”,另有南北墙门各二个,共计墙门十个,合称“六通十墙门”。上新屋的正、厢房均有二层,现存楼梯八部,分别位于正房和各前、后厢房,且正房在二楼与东西二侧的前厢房由走马廊连成一体。在浙东地区,如此庞大的二层三合天井院是比较罕见的。

相关导游词旧址 行政公署 浙东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相关文章
搜索
导游词热点
导游词最新
苏ICP备2022004632号-5
导游词 © 版权所有